第480章意外
天子荣新元三年,冬十一月初八,拂晓。
博望城西北七十里处。
经过连续三天的昼伏夜出、披星戴月,郅都所部先锋三万五千人,也终于抵达了战前预案中,郅都所部涉冰面而横跨大河的‘渡点’。
——从大河的这一边,偷袭对岸的关隘,当然不可能采取‘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行军路线。
再有,便是在不同的区域,大河的宽度也有所不同。
在高阙正南方向,是大河在河套一带最为湍急、难渡的流域。
而河流湍急,往往便意味着河宽相对较窄,水流被尽可能汇于河道中央,从而导致水压增高,河水流速变得更快。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大河已全面冰封的当下,郅都所部先锋想要涉冰过河,直线距离最短、河宽最窄的渡点,还真就是从高阙正南方向,直勾勾盯着对岸的高阙,直线过河。
但很显然:高阙内的匈奴守军,也不完全都是傻子。
就算没有刻意防备,也必然会有闲得无聊的兵卒、将官,站在高阙巍峨耸立的关墙之上,朝关外的冰封河面发呆。
稍有风吹草动,高阙不说是立马进入战备状态,也至少会排出斥候出关探查。
所以,郅都所部只能绕个大弯——先从博望城西营,在夜色的掩护下分批次走出来,而后于博望城西北方向的丘林带聚集。
再然后,仍旧是昼伏夜出,朝正北方向进发,抵达战前预定的渡点。
此刻,郅都所部先锋,大致位于高阙的西南方向,博望城的西北方向。
如果打开地图,便不难发现:高阙、博望城,在地图上是一上一下,二者相连是一条垂直的线。
而郅都所部现在所抵达的地方,若是分别和高阙、博望连起一条线,那便会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三角形。
接下来,郅都所部要涉冰渡河。
抵达河对岸,郅都所部先锋便会位于高阙的正西方向。
再然后,郅都就要带着麾下先锋,沿着大河北岸,一点点往东摸向高阙。
从郅都所部自长安出发,一直到兵临高阙——这一整个行军路线当中,最为危险、最容易被敌人发现,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段,便是渡河成功,到兵临高阙这一段······
“将军。”
时近拂晓,按照过往几日的惯例,先锋大军今日的行程,便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便该是将士们各自找个合适的地方,灌下一口烈酒,吃下一些干粮,而后抱团取暖,稍作休息。
等到了晚上日暮时分,先锋大军才会披星戴月,再次开拔。
此刻,先锋大军的状态,也确实就是行军结束,准备原地休整的架势。
——将士们紧裹着身上披风,不忘将厚披风外多加的一层白布也裹紧些。
而后小心翼翼伸手入怀,掏出一块块圆形扁状面饼,用力咬下一块。
觉得干了噎了,便拿起腰间水囊,小小抿一口烈酒。
至于真正装水的水囊,则被将士们每七八人集中在一起。
吃饱喝足了,将士们便七八人背靠背成一圈,将七八个水囊围在中间,原地蹲坐着,便闭幕假寐起来。
而在队伍最前方,前将军郅都确实趴在一处耸起的土包之上,稍眯着眼,隔着冰封的大河,眺望向对岸。
“将军?”
身旁小将又一声轻呼,却仍旧没能将郅都的注意力从对岸拉回。
又过了好一会儿,郅都才深吸一口气,抬手扫向不远处的冰面。
“且看。”
“冰封起雾。”
“十步开外,便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郅都沉声一语,那小将顿时循着郅都的手指,朝冰封的河面看去。
见果真是大雾封天,小将只本能皱起眉,顾自喃喃道:“许是才刚破晓,天还未大亮?”
“再过半个时辰,霜降露沉,怕又是一眼千里。”
却见郅都微微一摇头,而后长呼出一口气,再昂起头,抬手指向天空。
“阴云密布,不见天日。”
“今日当是大雾,今晚,便或有大雪。”
闻言,小将再度昂首望天,见郅都的判断再次得到验证,眉头只紧紧锁了起来。
不同于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即便是封建时代,做将军,领兵出征作战,也同样是一个技术活。
天文地理,说着容易——不过四字,可到了具体的战争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知识面却堪称海量。
首先,作为将军,你得有一定程度的立体思维构造能力,让你能根据一张二位的平面地图,在脑海中还原三维立体的战场地形、地势。
在此基础上,你还得具备地理常识,如什么地方会有水源、什么地方会有沟壑,怎样的地方能藏身,怎样的地方更危险。
再有,便是出了地理知识,你还得具备相当程度的天文知识素养。
倒不是说做了将军,你就得仰天观星,观察星辰轨迹、走向。
而是根据天色,能大致判断出未来半天到一天内的天气——尤其是不利于行军打仗的恶劣天气。
比如入门级别的:乌云密布,便多半是要下雨。
再比如,昨夜月明星稀,今日大概率是个大晴天。
而作为将军——尤其是掌握几万人生死的高级将领,你得看得更细、更准。
比如大晴天,远方的空中却有厚云,且风向也正好在把云层望你的方向吹,你就得知道:就算现在是大晴天,小半天过后也很可能要下雨。
再比如,天空中既不见月亮,也没有星辰,堪称阴云密布,空气却无比干燥。
这时候,你就要判断出明日,你所在的这片区域,大概率是个极其适合行军的阴天,且附近区域,有可能会下一场暴雨。
此刻,郅都便从大河冰面上的浓雾,以及天空中的云层,判断出未来一天一夜的天气——白昼浓雾,夜半降雪。
而如此明显,且对军队行军作战产生重大影响的恶劣天气,无疑会将一支军队原本的战略预案,给破坏的乱七八糟。
好比此刻,郅都所率领的三万五千先锋大军。
按照原计划,这三万五千先锋,是要在今日拂晓抵达此地,而后休整至太阳落山之后。
等到了今晚,大军再度开拔,趁夜涉冰渡河,并在抵达河对岸后,沿河畔向东潜行,争取在明日天亮前,抵达高阙以西不超过三、五里的位置。
而明天,便是长安朝堂在战前庙算中,预定的高阙之战开启日。
抵达高阙附近后,明日白天,郅都所部仍旧是休整。
仍旧是要等到夜幕降临,先锋大军才会再次出发,趁夜色摸向高阙。
如果一切顺利,夜半时分,先锋大军就能有数百斥候翻越高阙关墙,潜入高阙,并尽可能制造混乱,并燃起火光。
同时,郅都也会竭尽所能,在敌人发现异常之前,将尽可能多的人送上关墙,以抢占关墙上的防守位置。
等先行潜入的斥候精锐,于高阙内燃起火光,郅都送上关墙的先锋主力,便会反过来在高阙关墙上打防守。
至于河对岸,博望侯程不识所部中军主力,也会在看见火光后,第一时间率军渡河,以猛攻高阙······
整个战斗预案,详细到哪一天的什么时候,郅都所部抵达哪里,采取什么举措,要注意什么风险,程不识所部又要如何机动,以什么速度、什么时间为限,抵达什么区域、起到怎样的战术作用。
当然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要想让这一套明显有些理想主义、异想天开的战略预案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即便如此,汉家也不能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便全然不做计划。
——计划总是要做的。
至于具体的操作过程,则大致秉承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原则——将士们都竭尽所能的,把计划中的每一部分,都做到现有条件下的最好。
然后,再看最终能得出个什么样的结果。
便说此战,如此详尽的战略预案,若是能完成其中的一半,这份预案就算没白做。
若能完成七成,便能让这份看似异想天开的预案,成为此战,汉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而在行军作战过程中,没有人知道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尤其是在战争爆发前的准备、潜行阶段,即便是作为战场掌控着的将帅,也无法从任何蛛丝马迹,得出我方取得了部分优势的判断。
在这种时候,唯一能让将帅判断敌我双方战略处境,并对下一步做出针对性安排的,便是战争的进程,与战前准备的预案有多少匹配度。
如果以前都在按照我方的计划,正有条不紊的往下推进,那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我方的最终战略目的达成。
倘若基本在按照计划进行,期间出了些许小差错,那主将就要重点研究,判断这意外出现的差错、出入,最终是否会对战争的走向,乃至战争最终的结果,产生显著而又长远的影响。
如果会,那主将就要针对性做出弥补、挽回,争取让一切都回到正确的轨道。
又或是临机应变,根据战场局势,通过一个本不在计划内的举措,来弥补先前的意外,对战争走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显然就是名将级别的人物才能具备,且熟练掌握的天赋技能。
若情况再差一些——战役走向完全脱离了原先的计划,一切都在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那主将就应该第一时间意识到:坏了!
战争走向不可控了!
然后,主将便要做出判断,是要做些什么让战争走向回到正轨、回到原先的计划,还是直接放弃这场战役,以脱离战场作为先决条件,来制定下一步的行军作战计划。
有且仅有极少部分名将级别的高人,才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将错就错,直接将原先的计划完全抛在脑后,一切都走一步看一步。
却也不完全是他们艺高人胆大。
而是对寻常将帅而言,已经濒临失控的局面,对于这些历史级别的大牛,很可能仍旧是一切仍在掌握之中的程度。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眼下,郅都所率领的先锋大军,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天气的变化,对汉军原先的战前预案,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因为在战前,长安朝堂在战斗预案中,着重强调了关于天气变化的两大理想条件。
其一:白昼,最好没有雾。
其二:夜晚,最好没有风雪。
后者自然是很好理解。
夜晚,是汉军将士——尤其是郅都所部先锋大军,披星戴月趁夜赶路的时间。
趁夜行军,本身就不能点亮光源——甚至最好是连月光都没有,以免先锋将士暴露行踪。
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本就刺骨冰寒天气,再多加上一层名为‘暴风雪’的负面因素,那先锋大军无论是前进难度、行军速度,都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博望西营出发,到此刻抵达大河南岸渡点,郅都麾下的三万五千先锋卒,已经有上千人掉队。
多半是扛不住这凛冬酷寒,被集中留在了某片区域休整,美其名曰:休整好了就追上大部队。
但所有人都知道,此战,这些掉队的人,已经退出了作战序列。
而接下来,大军即将涉冰而过的冰封河面,气温是比岸边还要更冷的。
且在涉冰渡河途中,如果再有人掉队,郅都也不可能在抽出时间,让大军停止前进,好安排这些掉队的人集中扎营修养。
——今晚,先锋大军再度开拔之后,每一个掉队的人,都可以被郅都直接记录为:战前阵亡!
至于等过了大河,到了对岸,掉队的人非但会被完全放弃,甚至可能被要求'把自己埋好,别被敌人发现尸体'。
所以在战前,长安朝堂的预案会说:最理想的两种天气情况之一,是黑夜无风雪。
至于另外一项:白昼无浓雾,则有点类似此地无银三百两般的战略欺骗。
原因很简单:在高阙的匈奴守军眼中,无论是河对岸的博望城,还是高阙外的冰封河面,都应该是一览无余的。
因为只有这样,匈奴人的眼睛,才会帮助汉家欺骗匈奴人:一切如常~
很安全~
(本章完)
天子荣新元三年,冬十一月初八,拂晓。
博望城西北七十里处。
经过连续三天的昼伏夜出、披星戴月,郅都所部先锋三万五千人,也终于抵达了战前预案中,郅都所部涉冰面而横跨大河的‘渡点’。
——从大河的这一边,偷袭对岸的关隘,当然不可能采取‘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行军路线。
再有,便是在不同的区域,大河的宽度也有所不同。
在高阙正南方向,是大河在河套一带最为湍急、难渡的流域。
而河流湍急,往往便意味着河宽相对较窄,水流被尽可能汇于河道中央,从而导致水压增高,河水流速变得更快。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大河已全面冰封的当下,郅都所部先锋想要涉冰过河,直线距离最短、河宽最窄的渡点,还真就是从高阙正南方向,直勾勾盯着对岸的高阙,直线过河。
但很显然:高阙内的匈奴守军,也不完全都是傻子。
就算没有刻意防备,也必然会有闲得无聊的兵卒、将官,站在高阙巍峨耸立的关墙之上,朝关外的冰封河面发呆。
稍有风吹草动,高阙不说是立马进入战备状态,也至少会排出斥候出关探查。
所以,郅都所部只能绕个大弯——先从博望城西营,在夜色的掩护下分批次走出来,而后于博望城西北方向的丘林带聚集。
再然后,仍旧是昼伏夜出,朝正北方向进发,抵达战前预定的渡点。
此刻,郅都所部先锋,大致位于高阙的西南方向,博望城的西北方向。
如果打开地图,便不难发现:高阙、博望城,在地图上是一上一下,二者相连是一条垂直的线。
而郅都所部现在所抵达的地方,若是分别和高阙、博望连起一条线,那便会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三角形。
接下来,郅都所部要涉冰渡河。
抵达河对岸,郅都所部先锋便会位于高阙的正西方向。
再然后,郅都就要带着麾下先锋,沿着大河北岸,一点点往东摸向高阙。
从郅都所部自长安出发,一直到兵临高阙——这一整个行军路线当中,最为危险、最容易被敌人发现,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段,便是渡河成功,到兵临高阙这一段······
“将军。”
时近拂晓,按照过往几日的惯例,先锋大军今日的行程,便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便该是将士们各自找个合适的地方,灌下一口烈酒,吃下一些干粮,而后抱团取暖,稍作休息。
等到了晚上日暮时分,先锋大军才会披星戴月,再次开拔。
此刻,先锋大军的状态,也确实就是行军结束,准备原地休整的架势。
——将士们紧裹着身上披风,不忘将厚披风外多加的一层白布也裹紧些。
而后小心翼翼伸手入怀,掏出一块块圆形扁状面饼,用力咬下一块。
觉得干了噎了,便拿起腰间水囊,小小抿一口烈酒。
至于真正装水的水囊,则被将士们每七八人集中在一起。
吃饱喝足了,将士们便七八人背靠背成一圈,将七八个水囊围在中间,原地蹲坐着,便闭幕假寐起来。
而在队伍最前方,前将军郅都确实趴在一处耸起的土包之上,稍眯着眼,隔着冰封的大河,眺望向对岸。
“将军?”
身旁小将又一声轻呼,却仍旧没能将郅都的注意力从对岸拉回。
又过了好一会儿,郅都才深吸一口气,抬手扫向不远处的冰面。
“且看。”
“冰封起雾。”
“十步开外,便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郅都沉声一语,那小将顿时循着郅都的手指,朝冰封的河面看去。
见果真是大雾封天,小将只本能皱起眉,顾自喃喃道:“许是才刚破晓,天还未大亮?”
“再过半个时辰,霜降露沉,怕又是一眼千里。”
却见郅都微微一摇头,而后长呼出一口气,再昂起头,抬手指向天空。
“阴云密布,不见天日。”
“今日当是大雾,今晚,便或有大雪。”
闻言,小将再度昂首望天,见郅都的判断再次得到验证,眉头只紧紧锁了起来。
不同于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即便是封建时代,做将军,领兵出征作战,也同样是一个技术活。
天文地理,说着容易——不过四字,可到了具体的战争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知识面却堪称海量。
首先,作为将军,你得有一定程度的立体思维构造能力,让你能根据一张二位的平面地图,在脑海中还原三维立体的战场地形、地势。
在此基础上,你还得具备地理常识,如什么地方会有水源、什么地方会有沟壑,怎样的地方能藏身,怎样的地方更危险。
再有,便是出了地理知识,你还得具备相当程度的天文知识素养。
倒不是说做了将军,你就得仰天观星,观察星辰轨迹、走向。
而是根据天色,能大致判断出未来半天到一天内的天气——尤其是不利于行军打仗的恶劣天气。
比如入门级别的:乌云密布,便多半是要下雨。
再比如,昨夜月明星稀,今日大概率是个大晴天。
而作为将军——尤其是掌握几万人生死的高级将领,你得看得更细、更准。
比如大晴天,远方的空中却有厚云,且风向也正好在把云层望你的方向吹,你就得知道:就算现在是大晴天,小半天过后也很可能要下雨。
再比如,天空中既不见月亮,也没有星辰,堪称阴云密布,空气却无比干燥。
这时候,你就要判断出明日,你所在的这片区域,大概率是个极其适合行军的阴天,且附近区域,有可能会下一场暴雨。
此刻,郅都便从大河冰面上的浓雾,以及天空中的云层,判断出未来一天一夜的天气——白昼浓雾,夜半降雪。
而如此明显,且对军队行军作战产生重大影响的恶劣天气,无疑会将一支军队原本的战略预案,给破坏的乱七八糟。
好比此刻,郅都所率领的三万五千先锋大军。
按照原计划,这三万五千先锋,是要在今日拂晓抵达此地,而后休整至太阳落山之后。
等到了今晚,大军再度开拔,趁夜涉冰渡河,并在抵达河对岸后,沿河畔向东潜行,争取在明日天亮前,抵达高阙以西不超过三、五里的位置。
而明天,便是长安朝堂在战前庙算中,预定的高阙之战开启日。
抵达高阙附近后,明日白天,郅都所部仍旧是休整。
仍旧是要等到夜幕降临,先锋大军才会再次出发,趁夜色摸向高阙。
如果一切顺利,夜半时分,先锋大军就能有数百斥候翻越高阙关墙,潜入高阙,并尽可能制造混乱,并燃起火光。
同时,郅都也会竭尽所能,在敌人发现异常之前,将尽可能多的人送上关墙,以抢占关墙上的防守位置。
等先行潜入的斥候精锐,于高阙内燃起火光,郅都送上关墙的先锋主力,便会反过来在高阙关墙上打防守。
至于河对岸,博望侯程不识所部中军主力,也会在看见火光后,第一时间率军渡河,以猛攻高阙······
整个战斗预案,详细到哪一天的什么时候,郅都所部抵达哪里,采取什么举措,要注意什么风险,程不识所部又要如何机动,以什么速度、什么时间为限,抵达什么区域、起到怎样的战术作用。
当然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要想让这一套明显有些理想主义、异想天开的战略预案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即便如此,汉家也不能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便全然不做计划。
——计划总是要做的。
至于具体的操作过程,则大致秉承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原则——将士们都竭尽所能的,把计划中的每一部分,都做到现有条件下的最好。
然后,再看最终能得出个什么样的结果。
便说此战,如此详尽的战略预案,若是能完成其中的一半,这份预案就算没白做。
若能完成七成,便能让这份看似异想天开的预案,成为此战,汉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而在行军作战过程中,没有人知道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尤其是在战争爆发前的准备、潜行阶段,即便是作为战场掌控着的将帅,也无法从任何蛛丝马迹,得出我方取得了部分优势的判断。
在这种时候,唯一能让将帅判断敌我双方战略处境,并对下一步做出针对性安排的,便是战争的进程,与战前准备的预案有多少匹配度。
如果以前都在按照我方的计划,正有条不紊的往下推进,那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我方的最终战略目的达成。
倘若基本在按照计划进行,期间出了些许小差错,那主将就要重点研究,判断这意外出现的差错、出入,最终是否会对战争的走向,乃至战争最终的结果,产生显著而又长远的影响。
如果会,那主将就要针对性做出弥补、挽回,争取让一切都回到正确的轨道。
又或是临机应变,根据战场局势,通过一个本不在计划内的举措,来弥补先前的意外,对战争走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显然就是名将级别的人物才能具备,且熟练掌握的天赋技能。
若情况再差一些——战役走向完全脱离了原先的计划,一切都在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那主将就应该第一时间意识到:坏了!
战争走向不可控了!
然后,主将便要做出判断,是要做些什么让战争走向回到正轨、回到原先的计划,还是直接放弃这场战役,以脱离战场作为先决条件,来制定下一步的行军作战计划。
有且仅有极少部分名将级别的高人,才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将错就错,直接将原先的计划完全抛在脑后,一切都走一步看一步。
却也不完全是他们艺高人胆大。
而是对寻常将帅而言,已经濒临失控的局面,对于这些历史级别的大牛,很可能仍旧是一切仍在掌握之中的程度。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眼下,郅都所率领的先锋大军,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天气的变化,对汉军原先的战前预案,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因为在战前,长安朝堂在战斗预案中,着重强调了关于天气变化的两大理想条件。
其一:白昼,最好没有雾。
其二:夜晚,最好没有风雪。
后者自然是很好理解。
夜晚,是汉军将士——尤其是郅都所部先锋大军,披星戴月趁夜赶路的时间。
趁夜行军,本身就不能点亮光源——甚至最好是连月光都没有,以免先锋将士暴露行踪。
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本就刺骨冰寒天气,再多加上一层名为‘暴风雪’的负面因素,那先锋大军无论是前进难度、行军速度,都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博望西营出发,到此刻抵达大河南岸渡点,郅都麾下的三万五千先锋卒,已经有上千人掉队。
多半是扛不住这凛冬酷寒,被集中留在了某片区域休整,美其名曰:休整好了就追上大部队。
但所有人都知道,此战,这些掉队的人,已经退出了作战序列。
而接下来,大军即将涉冰而过的冰封河面,气温是比岸边还要更冷的。
且在涉冰渡河途中,如果再有人掉队,郅都也不可能在抽出时间,让大军停止前进,好安排这些掉队的人集中扎营修养。
——今晚,先锋大军再度开拔之后,每一个掉队的人,都可以被郅都直接记录为:战前阵亡!
至于等过了大河,到了对岸,掉队的人非但会被完全放弃,甚至可能被要求'把自己埋好,别被敌人发现尸体'。
所以在战前,长安朝堂的预案会说:最理想的两种天气情况之一,是黑夜无风雪。
至于另外一项:白昼无浓雾,则有点类似此地无银三百两般的战略欺骗。
原因很简单:在高阙的匈奴守军眼中,无论是河对岸的博望城,还是高阙外的冰封河面,都应该是一览无余的。
因为只有这样,匈奴人的眼睛,才会帮助汉家欺骗匈奴人:一切如常~
很安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