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九河下梢算盘城
三名汉子冲进的茶棚,并非卖茶水,而是卖“茶汤”。
这玩意儿是一种面茶。
将“秫米”或“小米”磨成细粉,温桂水打底呈糊状,再用大铜壶内滚沸的开水冲成稠糊状,最后撒上红白,用小铲慢慢地铲着食用。
可谓是香甜可口,风味浓郁。
冲水的茶壶也有讲究,是特制的龙嘴大铜壶,类似火锅构造,铁丝龙须镶着大红线球,从龙头两侧向上翘起。
壶顶还有个铜汽笛,水一烧开,便呜呜作响。
这玩意儿不贵,再配上豆沙馅的蒸饼或烧饼,就能填饱肚子。
当然,茶水也卖,但都是劣茶,顶多有些色儿。
因此码头上,多的是这种小摊。
茶棚也很简陋,粗木杆子支着几张油毡布,里面放了几张瘸腿木桌,早被码头苦力们的汗渍和吃饭的油渍浸得发黑。
三名汉子刚踉跄冲进,掌柜的铜壶都吓得一抖。
“都他娘给爷滚出去!”
领头的疤脸汉子一脚踹翻长凳,撩起衣服,露出腰间腰间青鳞腰牌。
腰牌上雕刻细鳞,正是静海帮的信物。
茶棚里仅有的几个脚夫,放下碗便慌忙逃窜。
掌柜的吓得腿软,有心逃走,却又舍不得手里大铜壶。
这玩意儿传了三代,全家人都靠其养活。
然而,就是这稍微犹豫,已让那疤脸首领不耐烦,上前就是狠狠一脚,“我去你娘的,没长耳朵么!”
只听得咣当一声,掌柜的连同铜壶摔倒在地,被滚水烫的吱哇乱叫,连滚带爬跑了出去,忍着疼痛守在一旁。
这些静海帮的人,顶多打他一顿。
但若跑了,铜壶都能被那些贼偷儿顺走。
将人赶走后,那首领滋啦一声扯掉油毡布,稍微阻挡,便从怀里取出铁皮盒与大烟杆,扣些黏腻黑膏,就这炉火点燃。
闻见味道,那犯瘾的汉子连忙扑上,夺过后嘬了几口。
伴着恶臭烟雾,他紧绷的肌肉放松,一幅飘飘欲仙的模样。
“嘿!给我也来一口!”
其他两名汉子也忍不住,夺过抽了几口。
很快,三人你一口,我一口,脸上露出愉悦表情。
破破烂烂的油毡四处漏风,加上方才动静,很快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好心的脚夫们扶起老板,一边安慰,一边窃窃私语。
而旁边卖炊饼的老汉,却见怪不怪地摇头道:
“这个月,第三遭了,上回水门刘二瘾头上来,生生咬断自己舌头.”
李衍等人也在其中,皆是眼神冰冷。
这玩意儿的可怕,他们都见识过,能把人逼成鬼。
原本以为只是私下里抽,却没想到津门已如此流行。
“这位老伯,他们在做啥?”
李衍心中一动,向着那卖炊饼的老汉打听。
“打听介做嘛?”
老汉一脸嫌弃,“不是啥好东西…”
话音未落,远处便有马蹄声响起。
却是一队身着赤红罩甲的卫所士兵,从码头附近而来。
为首的旗官翻身下马,腰间雁翎刀铮亮如镜,满脸阴冷扫视了周围一眼,这才看向茶棚,怒骂道:“哪里来的腌臜货色,都抓起来!”
一声令下,如狼似虎的兵卒顿时冲进去,将三名汉子拖走。
出乎意料的是,三名汉子丝毫不怕。
他们如同一滩烂泥,还对着卫所士兵们挤眉弄眼,而那旗官也似乎没有看到,只是冷眼观望周围,看到李衍一行人后,眼睛微眯,转身就走。
没了热闹,人群很快散去。
那卖烧饼的老汉原本不想多说,但被李衍塞了些碎银后,便带着众人来到僻静处,嘀嘀咕咕道:“那玩意儿叫福寿膏。”
“听说是从南洋传来,静海帮的赌场妓院就有卖的,价钱也不贵,但抽了后就停不下来,靠着这玩意儿,静海帮这二年的生意越发红火。”
“但医馆的先生说,此物毒性颇大,老汉已见过好几个抽死的。”
“哦?”
李衍眼睛微眯,“方才那旗官是谁?”
“那个啊,是水师营的运粮船护卫,三岔河上没人敢惹…”
老汉走后,众人皆是面面相觑。
“啧啧。”
沙里飞嘲讽道:“看方才模样,水师营的人怕是也有份。”
与此同时,龙妍儿也伸手一挥,伴着嗡嗡的声音,一只蛊虫叼了块“福寿膏”碎片,落在她掌心。
龙妍儿若有所思道:“和咱们之前见的有些不同,杨老海师徒所用,更加醇厚,且添了药草,修士也扛不住,这些都是普通货色。”
李衍看向远处城门,沉声道:“虽不同类,但必然同源。”
“建木组织的人,恐怕也在城中,咱们小心为妙,先找个地方落脚,再寻找杀害武兄的凶手!”
说罢,就带着众人往城门而去。
……
津门人有句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直沽本是海河旧名,宋金时期,金人在此设立直沽寨,派军驻守。
津门以“沽”为地名的为数众多,如三汊沽、东沽、西沽、大沽、所以又有“九河下梢”、“七十二沽”之说。
因为漕运和海运,津门发展迅速。
前朝大兴年间,此地为金帐狼国占据,“改直沽为海津”,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专门管理盐运,而大宣朝建立时,又建立卫所,拱卫京师,修建城市。
因城市东西长,南北短,形似算盘,故被百姓称为“算盘城”。
城墙夯土包砖,分别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四门。
李衍等人从定南门进城。
远远地,就看到了香火缭绕,朱墙金顶的天后宫。
天后宫内供奉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妈祖。
但众人的视线,全都被另一样东西吸引。
南运河畔,密密麻麻全是船坞和作坊。
三十丈长的木滑道上,监工挥着铁尺训斥怠工的匠人,赤膊汉子们正给漕船龙骨刷桐油,联排的铁匠铺冒着浓烟,叮叮当当声此起彼伏。
更远处,蒸煮海盐的灶房飘来咸腥气,盐工们赤脚踩着发黑的盐粒,脚踝皮肤已经溃烂,但仍旧咬牙忍痛干活。
还有制瓷、纺织和编竹篮的作坊。
作坊附近还有大量的窝棚区。
一眼望去,简直看不到头,莫名有股喧嚣狂热的感觉。
“好家伙,这么多!”沙里飞张大了嘴巴。
其他人看到,也颇为吃惊。
唯独李衍,只是面色平静瞥了一眼。
自从弄清了如今形势,他便知道,这种景象迟早会出现。
更多的人口涌入,将来或许更庞大。
他们驻足观望了一会儿,便顺着人流进城。
进城之后,便是南门大街。
城中人流更多,沿街两侧砖木楼商铺前,挂着“长芦盐引“、“闽粤霜“、“成都绸缎”…的招牌,几乎汇聚了南北各路特产。
“暹罗新到的犀角膏!“
药铺外,伙计敲着铜钵吆喝,还跑到他们旁边推销。
当然,各种食肆茶馆更是数不胜数。
人流喧嚣中,沙里飞粗着嗓子问道:“小哥,我去找人问问。”
说罢,便转身钻进了附近茶馆。
没一会儿,便领了个青衫年轻人过来。
这是本地伢人,见李衍等人气度不凡,身子已然矮了半截,听到他们要找客栈,脸上更是笑开了,“在下梁彪子,诸位算找对人了,这津门从里到外,就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闭着眼都能走个来回,吃的喝的住的,无论诸位想要什么,在下都能帮你们找来…”
“停!”
见此人满脸碎嘴,说个不停,李衍连忙抬手,“我们带着行李,先找个地方落脚,城内的客栈都在哪里?”
“那可多了去了!”
梁彪子弯腰拱手道:“城内客栈多,三岔河口、北大关附近,车马店就三十多个,都是些船工商贩歇脚,虽说简陋,但胜在价钱便宜。”
“衙署周围、北门内户部街附近,银号金店众多,客栈档次更高,多是供往来豪商和官员居住,附近勾栏瓦肆,晚上很热闹。天后宫和城隍庙外面也有不少,书生和香客居多…”
“诸位看来都是富贵人,衙署那边更合适。”
李衍眉头微皱,“有什么清静点的地方?”
按理说,衙署那边的高档客栈更好,但是非也多。
他们的身份肯定瞒不住,难免会引来一些麻烦。
至少找到凶手前,顾不上搭理其他事。
“这…”
梁彪子眼咕噜一转,拍着胸脯笑道:“要说僻静又干净的地方,无疑是城中各地会馆,但想住进去却不容易,诸位要是信得过,在下帮你们疏通。”
“会馆?”
李衍心中一动,“不用了,带我们去晋州会馆便是。”
他差点忘了,自己还带着晋州商会送的令牌。
只要亮出腰牌,各地晋州会馆都会尽力招待。
虽说不想承太多人情,但眼下无疑最合适。
“哦…好!”
梁彪子愣了一下,却也没多说什么,带着众人往城北而去。
晋州会馆,在距离衙署三条街的附近。
还是他们见过的风格,高墙大院,高门窄户,如同堡垒。
比起蜀中那边,这边会馆相对热闹一些,还没靠近,便看到有四五名商人带着仆人进进出出,言语之间,满是晋州口音。
“诸位客人打哪里来?”
看到他们到来,守门的小厮连忙上前迎接。
虽满脸客套,但明显拒绝的话已含在口中。
李衍这一帮人,气质特殊,看上去就是江湖客,会馆大多时候是供本州商人歇脚和联络生意,不想和江湖中人过多交往。
“劳烦,看看这个。”
李衍也不废话,直接将腰牌取出。
“哦?”
小厮看到后,脸色立刻变得严肃,满脸恭敬拱手道:“小的去和掌柜的说一声,诸位贵客还请稍等。”
说罢,便带着令牌匆匆进入会馆。
伢人梁彪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同时尴尬抱拳道:“诸位果然是贵人,之前小的如果说错了话,还请诸位见谅。”
他刚才说疏通会馆住下,明显是想狠狠敲一笔。
但晋州会馆这模样,他还是第一回见,心中已经有些发怵。
赏钱也不准备要,就想告辞离开。
“且慢。”
李衍心中一动,从怀中取出锭十两的银子,在这伢人眼前晃了一晃,“兄弟对津门熟,有件事还想请你帮忙。”
看着这白的银子,梁彪子眼中有些发热,却不敢伸手接,“小的能耐有限,您不妨先说说是什么事。”
“简单。”
李衍将银子塞入其手中,低声道:“你在城中转转,帮我找有年过八十老者的人家,或者死后一两天又突然活过来的人,看看谁家门口,有这个图案。”
说着,用脚在地上画了个莲衬底的“卍”字形图案。
这便是黄泉组织的标记。
他们的“活阴差”传承,与佛门和六道轮回有关,因此有此标记。
与蒙头撞大运的李衍不同,这些人为了得到罡令,会主动寻找任务,但厉害的又惹不起,只能找那些稀里糊涂还阳的普通人。
当然,要先由护法安装进行确认,刻下标记,最后半夜拿人。
黄泉组织已经溃散,但这个习惯或许不会变。
“介…介好说!”
梁彪子咬了咬牙,抱拳转身就走。
听李衍这古怪的要求,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已数日未开张,每天去茶馆厮混,连呼叫的上名字的茶都不敢点,哪会错过这机会?
大不了耗个一两天,再费双鞋子,将天津城内转一圈。
“李少侠,怠慢了!”
梁彪子刚走,晋州会馆内就走出一名老者。
他身着员外服,头戴四方巾,白发梳拢的一丝不苟,看到众人后,便连连告罪,随后抬手道:“诸位快随我进去。”
他如此热情,李衍并不奇怪。
晋州会馆给的这令牌,都是有名有姓,一查编号就知道他身份。
与之前见过的晋州会馆一样,这个也是前后三进的大宅院,甚至还有个戏台,一名体态丰腴的妇人,正在上面说着大鼓书。
“老夫给诸位准备了僻静的房子。”
掌柜的满脸殷勤道:“前些日子天后宫庙会,会馆内的房间也不够,正好这几天空出了不少,诸位有何吩咐尽管提。”
“掌柜的客气了…”
李衍微微一笑,随后猛然停下了身子。
许久没有异动的勾牒,此刻竟开始微微发热…
(本章完)
三名汉子冲进的茶棚,并非卖茶水,而是卖“茶汤”。
这玩意儿是一种面茶。
将“秫米”或“小米”磨成细粉,温桂水打底呈糊状,再用大铜壶内滚沸的开水冲成稠糊状,最后撒上红白,用小铲慢慢地铲着食用。
可谓是香甜可口,风味浓郁。
冲水的茶壶也有讲究,是特制的龙嘴大铜壶,类似火锅构造,铁丝龙须镶着大红线球,从龙头两侧向上翘起。
壶顶还有个铜汽笛,水一烧开,便呜呜作响。
这玩意儿不贵,再配上豆沙馅的蒸饼或烧饼,就能填饱肚子。
当然,茶水也卖,但都是劣茶,顶多有些色儿。
因此码头上,多的是这种小摊。
茶棚也很简陋,粗木杆子支着几张油毡布,里面放了几张瘸腿木桌,早被码头苦力们的汗渍和吃饭的油渍浸得发黑。
三名汉子刚踉跄冲进,掌柜的铜壶都吓得一抖。
“都他娘给爷滚出去!”
领头的疤脸汉子一脚踹翻长凳,撩起衣服,露出腰间腰间青鳞腰牌。
腰牌上雕刻细鳞,正是静海帮的信物。
茶棚里仅有的几个脚夫,放下碗便慌忙逃窜。
掌柜的吓得腿软,有心逃走,却又舍不得手里大铜壶。
这玩意儿传了三代,全家人都靠其养活。
然而,就是这稍微犹豫,已让那疤脸首领不耐烦,上前就是狠狠一脚,“我去你娘的,没长耳朵么!”
只听得咣当一声,掌柜的连同铜壶摔倒在地,被滚水烫的吱哇乱叫,连滚带爬跑了出去,忍着疼痛守在一旁。
这些静海帮的人,顶多打他一顿。
但若跑了,铜壶都能被那些贼偷儿顺走。
将人赶走后,那首领滋啦一声扯掉油毡布,稍微阻挡,便从怀里取出铁皮盒与大烟杆,扣些黏腻黑膏,就这炉火点燃。
闻见味道,那犯瘾的汉子连忙扑上,夺过后嘬了几口。
伴着恶臭烟雾,他紧绷的肌肉放松,一幅飘飘欲仙的模样。
“嘿!给我也来一口!”
其他两名汉子也忍不住,夺过抽了几口。
很快,三人你一口,我一口,脸上露出愉悦表情。
破破烂烂的油毡四处漏风,加上方才动静,很快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好心的脚夫们扶起老板,一边安慰,一边窃窃私语。
而旁边卖炊饼的老汉,却见怪不怪地摇头道:
“这个月,第三遭了,上回水门刘二瘾头上来,生生咬断自己舌头.”
李衍等人也在其中,皆是眼神冰冷。
这玩意儿的可怕,他们都见识过,能把人逼成鬼。
原本以为只是私下里抽,却没想到津门已如此流行。
“这位老伯,他们在做啥?”
李衍心中一动,向着那卖炊饼的老汉打听。
“打听介做嘛?”
老汉一脸嫌弃,“不是啥好东西…”
话音未落,远处便有马蹄声响起。
却是一队身着赤红罩甲的卫所士兵,从码头附近而来。
为首的旗官翻身下马,腰间雁翎刀铮亮如镜,满脸阴冷扫视了周围一眼,这才看向茶棚,怒骂道:“哪里来的腌臜货色,都抓起来!”
一声令下,如狼似虎的兵卒顿时冲进去,将三名汉子拖走。
出乎意料的是,三名汉子丝毫不怕。
他们如同一滩烂泥,还对着卫所士兵们挤眉弄眼,而那旗官也似乎没有看到,只是冷眼观望周围,看到李衍一行人后,眼睛微眯,转身就走。
没了热闹,人群很快散去。
那卖烧饼的老汉原本不想多说,但被李衍塞了些碎银后,便带着众人来到僻静处,嘀嘀咕咕道:“那玩意儿叫福寿膏。”
“听说是从南洋传来,静海帮的赌场妓院就有卖的,价钱也不贵,但抽了后就停不下来,靠着这玩意儿,静海帮这二年的生意越发红火。”
“但医馆的先生说,此物毒性颇大,老汉已见过好几个抽死的。”
“哦?”
李衍眼睛微眯,“方才那旗官是谁?”
“那个啊,是水师营的运粮船护卫,三岔河上没人敢惹…”
老汉走后,众人皆是面面相觑。
“啧啧。”
沙里飞嘲讽道:“看方才模样,水师营的人怕是也有份。”
与此同时,龙妍儿也伸手一挥,伴着嗡嗡的声音,一只蛊虫叼了块“福寿膏”碎片,落在她掌心。
龙妍儿若有所思道:“和咱们之前见的有些不同,杨老海师徒所用,更加醇厚,且添了药草,修士也扛不住,这些都是普通货色。”
李衍看向远处城门,沉声道:“虽不同类,但必然同源。”
“建木组织的人,恐怕也在城中,咱们小心为妙,先找个地方落脚,再寻找杀害武兄的凶手!”
说罢,就带着众人往城门而去。
……
津门人有句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直沽本是海河旧名,宋金时期,金人在此设立直沽寨,派军驻守。
津门以“沽”为地名的为数众多,如三汊沽、东沽、西沽、大沽、所以又有“九河下梢”、“七十二沽”之说。
因为漕运和海运,津门发展迅速。
前朝大兴年间,此地为金帐狼国占据,“改直沽为海津”,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专门管理盐运,而大宣朝建立时,又建立卫所,拱卫京师,修建城市。
因城市东西长,南北短,形似算盘,故被百姓称为“算盘城”。
城墙夯土包砖,分别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四门。
李衍等人从定南门进城。
远远地,就看到了香火缭绕,朱墙金顶的天后宫。
天后宫内供奉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妈祖。
但众人的视线,全都被另一样东西吸引。
南运河畔,密密麻麻全是船坞和作坊。
三十丈长的木滑道上,监工挥着铁尺训斥怠工的匠人,赤膊汉子们正给漕船龙骨刷桐油,联排的铁匠铺冒着浓烟,叮叮当当声此起彼伏。
更远处,蒸煮海盐的灶房飘来咸腥气,盐工们赤脚踩着发黑的盐粒,脚踝皮肤已经溃烂,但仍旧咬牙忍痛干活。
还有制瓷、纺织和编竹篮的作坊。
作坊附近还有大量的窝棚区。
一眼望去,简直看不到头,莫名有股喧嚣狂热的感觉。
“好家伙,这么多!”沙里飞张大了嘴巴。
其他人看到,也颇为吃惊。
唯独李衍,只是面色平静瞥了一眼。
自从弄清了如今形势,他便知道,这种景象迟早会出现。
更多的人口涌入,将来或许更庞大。
他们驻足观望了一会儿,便顺着人流进城。
进城之后,便是南门大街。
城中人流更多,沿街两侧砖木楼商铺前,挂着“长芦盐引“、“闽粤霜“、“成都绸缎”…的招牌,几乎汇聚了南北各路特产。
“暹罗新到的犀角膏!“
药铺外,伙计敲着铜钵吆喝,还跑到他们旁边推销。
当然,各种食肆茶馆更是数不胜数。
人流喧嚣中,沙里飞粗着嗓子问道:“小哥,我去找人问问。”
说罢,便转身钻进了附近茶馆。
没一会儿,便领了个青衫年轻人过来。
这是本地伢人,见李衍等人气度不凡,身子已然矮了半截,听到他们要找客栈,脸上更是笑开了,“在下梁彪子,诸位算找对人了,这津门从里到外,就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闭着眼都能走个来回,吃的喝的住的,无论诸位想要什么,在下都能帮你们找来…”
“停!”
见此人满脸碎嘴,说个不停,李衍连忙抬手,“我们带着行李,先找个地方落脚,城内的客栈都在哪里?”
“那可多了去了!”
梁彪子弯腰拱手道:“城内客栈多,三岔河口、北大关附近,车马店就三十多个,都是些船工商贩歇脚,虽说简陋,但胜在价钱便宜。”
“衙署周围、北门内户部街附近,银号金店众多,客栈档次更高,多是供往来豪商和官员居住,附近勾栏瓦肆,晚上很热闹。天后宫和城隍庙外面也有不少,书生和香客居多…”
“诸位看来都是富贵人,衙署那边更合适。”
李衍眉头微皱,“有什么清静点的地方?”
按理说,衙署那边的高档客栈更好,但是非也多。
他们的身份肯定瞒不住,难免会引来一些麻烦。
至少找到凶手前,顾不上搭理其他事。
“这…”
梁彪子眼咕噜一转,拍着胸脯笑道:“要说僻静又干净的地方,无疑是城中各地会馆,但想住进去却不容易,诸位要是信得过,在下帮你们疏通。”
“会馆?”
李衍心中一动,“不用了,带我们去晋州会馆便是。”
他差点忘了,自己还带着晋州商会送的令牌。
只要亮出腰牌,各地晋州会馆都会尽力招待。
虽说不想承太多人情,但眼下无疑最合适。
“哦…好!”
梁彪子愣了一下,却也没多说什么,带着众人往城北而去。
晋州会馆,在距离衙署三条街的附近。
还是他们见过的风格,高墙大院,高门窄户,如同堡垒。
比起蜀中那边,这边会馆相对热闹一些,还没靠近,便看到有四五名商人带着仆人进进出出,言语之间,满是晋州口音。
“诸位客人打哪里来?”
看到他们到来,守门的小厮连忙上前迎接。
虽满脸客套,但明显拒绝的话已含在口中。
李衍这一帮人,气质特殊,看上去就是江湖客,会馆大多时候是供本州商人歇脚和联络生意,不想和江湖中人过多交往。
“劳烦,看看这个。”
李衍也不废话,直接将腰牌取出。
“哦?”
小厮看到后,脸色立刻变得严肃,满脸恭敬拱手道:“小的去和掌柜的说一声,诸位贵客还请稍等。”
说罢,便带着令牌匆匆进入会馆。
伢人梁彪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同时尴尬抱拳道:“诸位果然是贵人,之前小的如果说错了话,还请诸位见谅。”
他刚才说疏通会馆住下,明显是想狠狠敲一笔。
但晋州会馆这模样,他还是第一回见,心中已经有些发怵。
赏钱也不准备要,就想告辞离开。
“且慢。”
李衍心中一动,从怀中取出锭十两的银子,在这伢人眼前晃了一晃,“兄弟对津门熟,有件事还想请你帮忙。”
看着这白的银子,梁彪子眼中有些发热,却不敢伸手接,“小的能耐有限,您不妨先说说是什么事。”
“简单。”
李衍将银子塞入其手中,低声道:“你在城中转转,帮我找有年过八十老者的人家,或者死后一两天又突然活过来的人,看看谁家门口,有这个图案。”
说着,用脚在地上画了个莲衬底的“卍”字形图案。
这便是黄泉组织的标记。
他们的“活阴差”传承,与佛门和六道轮回有关,因此有此标记。
与蒙头撞大运的李衍不同,这些人为了得到罡令,会主动寻找任务,但厉害的又惹不起,只能找那些稀里糊涂还阳的普通人。
当然,要先由护法安装进行确认,刻下标记,最后半夜拿人。
黄泉组织已经溃散,但这个习惯或许不会变。
“介…介好说!”
梁彪子咬了咬牙,抱拳转身就走。
听李衍这古怪的要求,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已数日未开张,每天去茶馆厮混,连呼叫的上名字的茶都不敢点,哪会错过这机会?
大不了耗个一两天,再费双鞋子,将天津城内转一圈。
“李少侠,怠慢了!”
梁彪子刚走,晋州会馆内就走出一名老者。
他身着员外服,头戴四方巾,白发梳拢的一丝不苟,看到众人后,便连连告罪,随后抬手道:“诸位快随我进去。”
他如此热情,李衍并不奇怪。
晋州会馆给的这令牌,都是有名有姓,一查编号就知道他身份。
与之前见过的晋州会馆一样,这个也是前后三进的大宅院,甚至还有个戏台,一名体态丰腴的妇人,正在上面说着大鼓书。
“老夫给诸位准备了僻静的房子。”
掌柜的满脸殷勤道:“前些日子天后宫庙会,会馆内的房间也不够,正好这几天空出了不少,诸位有何吩咐尽管提。”
“掌柜的客气了…”
李衍微微一笑,随后猛然停下了身子。
许久没有异动的勾牒,此刻竟开始微微发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