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李昭冷眼拒仲达,草庐访
第132章 李昭冷眼拒仲达,草庐访水镜诛心,李氏与司马迁一脉重归于好
大帐中,李昭听着贾诩献上的与荀氏联婚之策,乃至让李氏子弟与颍川世家大族们联姻,微微沉吟,却也感觉可行。
在汉朝世家大族之间,多有世家彼此联姻,用来打通人脉关系,捞取政治资本。
李昭都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联姻都是一种极快拉近双方距离的重要手段。
如本来李氏与颍川这些大族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若是李氏迎娶了一名颍川大族身份不错的女子为夫人,那么,李氏便算是与颍川大族们牵扯上了关系。
甚至,只要李氏未来的发展不错,这些颍川大族恐怕会争相恐后的送人才。
“此策不错,便如此吧,先让本侯,让李氏子弟与颍川大族们联姻,然后再去招揽人才,那时候,这些大族应该就会大方一些了。”
李昭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对贾诩献上李氏绑定颍川大才的良策,给予了赞赏。
贾诩听着李昭没有怎么犹豫,直接就应下来了,倒也不仅欣慰的点头。
联姻颍川大族,这确实是不错的策略。
只不过,若是放在一些地位极高的人身上,怕是都不一定会同意。
但是李昭,位高权重,却直接就同意了,这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要知道李昭的地位可是不弱的。
就如袁氏嫡系子弟袁术。
李昭与袁术现在的地位谁高?
怕是让袁术来迎娶颍川大族之女,袁术都不一定会愿意。
李昭没有迟疑,为了李氏的未来便同意了,这就让贾诩感觉非常好。
“那么如此便需要挑选一位媒人前去说亲,诩推荐颍川太守司马儁作为中间人!”
“司马儁是河内司马氏家主,汉高祖时期司马氏便是大族,其家族底蕴比荀氏“八龙”更厚重。司马儁以七十高龄任颍川太守,本身德望也是够了。”
贾诩话锋一转,向李昭推荐着媒人的人选。
只是,贾诩话音才刚落下,李昭就是直接摇头,道:
“不行,司马儁不可为李氏媒人。”
大帐内,李昭果断拒绝否决司马儁的话,让贾诩都是一愣,他不明白为何李昭为何如此果断。
因为如今李氏初至颍川,确实没有什么关系交好之人,而今日颍川太守倒是对李昭表现出了很好的态度来。
李昭看着愣住的贾诩,摇头道:
“若是让司马儁为本侯媒人,从地位与辈分上,确实再合适不过。但是,本侯并不想李氏与温县司马氏相交太深,因此,不可用司马儁!”
李昭为贾诩解惑为何不用司马儁做媒人,虽然并没有说太清楚,但是李昭清楚的表达了,不让李氏与温县司马氏牵扯太深。
贾诩闻言倒是也不多说司马儁了,他并不知道李昭为何对温县司马氏有些讳莫如深。
但是,贾诩也没有多嘴去问,反而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上。
李昭见贾诩没有问自己,倒是轻舒了一口气。
因为就算是贾诩问他,他也不会去多说。
汉末三国历史上,最终温县司马氏笑到了最后,夺得天下。
在温县司马氏夺取天下过程,李昭并不欲多加评价。
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都有资格登临那至高之位,就看你有没有本事。
但是,温县司马氏登临了天下之主的位置,不是说就可以奢靡无度,昏庸荒唐,不管不顾了,既然是天下之主,那就当为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百姓负责,为汉人负责。
但是,司马氏篡夺皇位后,没过几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内乱让西晋国力耗尽,给了外族可乘之机,最终引发了“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汉人惨遭杀戮,成为两脚羊,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北方汉人几乎被吃尽,温县司马氏野心勃勃,为了权力争斗,不顾百姓死活,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自然招人恨。
因此,李昭对于温县司马氏也没有任何好感。
他现在还是大汉的车骑大将军,天下也未大乱,他并不能对温县司马氏怎么样,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与司马氏划清界限,划开距离。
若是用司马儁作为他李昭的媒人,怕是李氏都要承温县司马氏人情,乃至这司马儁还可能会让家族子弟来他李昭这里出仕,与李氏绑定深入。
这让李昭并不喜欢,天下大才多了去了,用谁李昭都感觉没有问题。
偏偏招揽了温县司马氏,给李昭一种招揽了毒蛇放身边的感觉。
“那侯爷可还有人选?”大帐内,贾诩很快又对李昭问道,与大族之间联姻,越是郑重,越是能够拉近双方关系,因此,这个媒人便是很重要人选。
李昭闻言,眼睛一眯,道:
“这颍川内,还真有一人或许可以!”
“谁?”贾诩有些惊疑,却想不到是何人。
李昭笑道:
“说起来,此人与我陇西李氏还颇有渊源,我李氏还欠其祖先恩情。”
“不是别人,正是司马迁的后人,颍川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李昭笑着说出一个三国时期顶级隐士人名来。
“水镜先生司马徽!”贾诩听到这个名字,顿时了然,他倒是听过这个名士,不过,因为贾诩出自凉州,还真没有与在颍川的司马徽有过什么联系,对司马徽也并没有什么了解。
“这司马徽若是司马迁后人,那确实与李氏颇有渊源。”贾诩点头说道。
司马迁的祖上与陇西李氏的祖上都是秦国的大将,两家世代为官,世世代代交好。
司马迁之妻柳倩娘是陇西人,甚至是李广的亲外甥女,这种姻亲关系使得司马迁与李陵家族的联系更加紧密。
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勇猛善战,爱护士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司马迁为其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出于不得已,并希望他能找机会回报汉朝。为此,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遭受了宫刑。
如此去看,陇西李氏确实与司马迁颇有渊源,并且,陇西李氏欠着司马迁人情。
“这水镜先生也姓司马,与这颍川太守可有关系?”贾诩嘴中说着司马徽,却也感觉司马徽是姓司马与现在颍川太守同一姓氏。
李昭闻言,直接摇头道:
“并无关系。司马徽是司马迁的长子司马临的后代,属于司马迁的嫡系子孙,司马迁家族与陇西李氏一般传自秦国大将。”
“而温县司马氏则是传自司马昂,司马昂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司马蒯聩的玄孙。在秦末时期,司马昂因功被项羽封为殷王,统治河内地区。后来,高祖击败司马昂,将其地改为河内郡。”
李昭这么一说,贾诩立即便明白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与李氏当真是颇有渊源,倒是和温县司马氏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
“既然如此,侯爷当亲自拜访水镜先生!”贾诩对李昭拱手道。
李昭闻言,脸上亦是露出了一抹颇为期待的表情。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以“水镜先生”著称。素以知人、育人、荐才、克己而闻名于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后来成为蜀汉的重要谋士。
汉末三国穿越者无不想与水镜先生攀附上关系。
但是到了陇西李氏这里,却是与水镜先生颇有渊源。
水镜先生的祖宗曾为李氏求情,被天子给阉了!
这关系如何?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李昭对去见司马徽却颇为期待。
李氏打通了司马徽这关,以后也不差顶级人才啊!
翌日,李昭起了个早,命令李猛、丁原坐镇大军,并派出斥候严密监视波才大军动向。
李昭则是带着贾诩便入城去拜访水镜先生。
对于李昭而言,打黄巾是顺带的,他并不着急。
反正他在来阳翟城时,给正在围攻昆阳城的黄巾大渠帅波才下了战书。
接下来李昭就看波才是如何反应了。
李昭是已经给了波才一个选择题。
第一个选择,若是波才感觉他李昭麾下大军不过如此,领兵应战,杀来。
那么,李昭可以率领骑兵只需要一劳永逸迎战波才大军,然后调集曹操、袁术、孙坚大军对波才大军进行前后夹击之势!
第二个选择,波才并不应他李昭战书,依旧围攻昆阳城内曹操、孙坚、袁术等大军。
那也很好,让曹操、袁术依托城池消耗黄巾军。
曹操、孙坚、袁术等官兵大军已经得到了他李昭援军已经到了颍川郡的消息。
这势必会鼓舞昆阳城中官兵士气。
波才用黄巾围攻昆阳城定然比之前更加艰难。
只需要他李昭在阳翟城这边招揽好了人才,再领大军杀至昆阳城,对已经士气、兵力消耗颇多的波才大军展开进攻。
那也有不小的胜率。
因此,李昭表示,这颍川的黄巾,他并用不急着对付,还是多多招揽颍川大才,帮助李氏铸造根基才是。
……
(下一章:李昭访水镜于草庐,李氏与司马迁一脉重归于好)
颍川书院。
当李昭带着贾诩、高顺等十数骑亲卫到了书院门口,立即吸引了人来人往的颍川学子们的注意力。
一些昨日见过李昭的人立即惊呼了起来。
颍川学子们听着竟然是名震大汉的车骑大将军、武睿侯来了,皆是震动,纷纷从书院中出来站在远处围观了起来。
李昭眼眸微眯,在颍川学子中扫视,眼眸也是发亮。
人群中,站着一个身穿洗的发白的寒酸十七八岁青年,名为戏志才,正目光灼灼打量着他。
在其旁边还有一个十三岁眼眸灵慧的少年名为郭嘉。
陈群、荀谌、荀衍、荀彧……
这些才俊,或是二十一二岁,十六七岁,十五六岁,但是,皆是未来名动天下的人物。
“哈哈,车骑大将军驾临,颍川书院真是蓬荜生辉,大将军早知会一声,我荀氏当早迎接了!”
荀氏家主荀绲忙从书院中走了出来,对着李昭拱手笑道。
随着朝堂实行党锢,士人终身不能做官,许多士人选择到颍川书院中避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颍川书院逐渐成为了一个聚集豪杰和英才的地方。
颍川书院的院长相传是荀淑,人称“神君”,而荀绲正是荀淑的次子,现在荀氏家主,昨日与李昭见过。
“荀家主客气了,本侯听说水镜先生是这颍川书院老师,特意起了早来拜访!”
李昭从颍川众学子身上收回目光,对面前,头发须发皆白的荀绲笑道。
面前荀绲也是不容小觑。
这家伙的几个儿子皆是有才能之士,尤以荀彧为最。
荀绲听着李昭竟然是来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倒是微微一愣,但是随即便想到了李氏与司马迁的渊源,脸上浮现一抹笑容。
“原来侯爷来拜访水镜先生的,水镜先生正在学院,侯爷且随老夫来!”
“劳烦荀家主带路!”李昭笑道。
在荀绲的带领下,李昭与贾诩进入学院,而高顺以及其他亲卫则是留在书院外面等待。
穿过十数座草庐,李昭终于在一间草亭内见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现在年龄还不是很大,四五十岁的年龄,松形鹤骨,器宇轩昂,峨冠博带,面容清雅庄重,以木簪固定,有着淡泊名利气质。
李昭见到其时,司马徽正手捧一本由李侯纸张制作的书籍静静阅读着。
“德操,今日有贵客拜访,武睿侯来拜访你!”
荀绲笑着说道,让司马徽从书中回过神来,扭过头来,一双深邃有神的目光锁定在李昭身上。
李昭看着司马徽的豪华的属性面板,也不禁咋舌。不愧是能够培养出顶级的人才,这一身本领也是冠绝于世啊。
不过只是可惜的是,司马徽只是想做隐士。
“昭见过水镜先生!”
李昭颇为有礼对司马徽拱手,并且自称昭,充分表达对司马徽的尊重,这不仅是因为司马徽年龄大,不仅他李昭有求于司马徽,还是因为司马徽祖先司马迁为李氏求情,而惨遭宫刑待遇之尊重。
水镜先生司马徽放下书籍,起身,对李昭回礼,脸庞露出一抹笑容,道:
“武睿侯客气了,司马徽乃是一个闲云野鹤之人,当不得侯爷如此。”
李昭微微一笑,目光真挚道:“先生过谦了,先祖司马公(司马迁)与吾李氏先祖交好以来,虽后来李氏没落,再加上因时局动荡少有往来,但血脉相通之谊未尝断绝。昭今日前来,一为慕先生高才,二为续两家旧缘,还望先生赐以教诲。”
司马徽闻言,目光微动,倒是根本反驳不了李昭的话。
因为李氏与司马迁之后确实有紧密的血脉联系。
司马迁之妻柳倩娘是李广亲外孙女,而他祖先司马临是司马迁的长子。
司马徽拂袖轻笑:
“侯爷言重了,仰慕吾之才便不必了,吾不过一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才能?倒是侯爷若为续两家旧缘,我司马氏自当扫榻相迎,奉茶请座。”
说完,司马徽便对李昭做出请的姿势,把李昭请入了自己住的草庐之中。
这个时候,听着李昭与司马徽是认亲的,荀绲以及众人皆纷纷识相离开。
草庐之中。
李昭与司马徽落座后,一番寒暄。
司马徽看着英武非凡的李昭,笑道:
“侯爷如今统领大军至颍川郡,不先往昆阳,反而先至阳翟,怕是另有所图吧?可是有用到司马徽之处?”
司马徽直接戳破李昭来意。
司马徽作为当世智者,自是不相信李昭专程来颍川学院拜访他,是单纯续两家前人之旧。
李昭听着司马徽戳破自己拜访的目的,倒也是不意外。
有时候和聪明人打交道,并没有那么麻烦。
不过,李昭自是不能直接说出此行来意。
他拜访司马徽所求,是想司马徽为李氏媒人。
但是李昭明白司马徽的本事,他更是想要重新唤醒,司马迁一脉与陇西李氏一脉,非凡的关系。
只有如此,日后这水镜先生司马徽才可能源源不断给李氏输送顶级人才。
想到此,李昭笑道:
“水镜先生,昭此来拜访先生,确实是为了续两家旧缘,此为第一要务。”
司马徽闻言,只是微笑看着李昭,也是不语。
李昭倒也不尴尬,对司马徽拱手道:
“当然,昭早闻水镜先生乃天下智者,今日拜访先生,除了为续两家之旧缘,也为请教水镜先生而来!”
“如今李氏千头万绪,昭欲带领李氏子弟深耕于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只是并州本就是贫瘠、外患繁杂之地,李氏子弟学问浅薄,不能治理一方,实在手忙脚乱,昭一时间难以下手。”
“昭请教,水镜先生以为我陇西李氏在并州,当该如何进行?”
司马徽听着李昭的话,脸上笑容依旧浓郁,眼眸微闪,他似是明白了李昭来意。
司马徽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只是却摇头道:
“吾不过一介山野闲人,既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治国安邦之策,唯以清谈度日,侯爷竟欲问吾策略,实令徽汗颜啊。”
李昭听到司马徽依旧如此说辞,心中却是不满意。
不过,李昭也是明白司马徽这分明是顾忌自己的隐士身份,还是注意着不参与李氏政治之事。
欲想要让司马徽认可李氏,再续两族前缘,甚至主动帮助李氏,他需要主动出击,打动这司马徽啊。
如此想着,李昭对司马徽拱手,道:
“先生以为如今大汉局势如何?”
司马徽听李昭如此转折的话,明白了李昭意图,不过,司马徽并没有多说,只是笑着看着李昭,欲看李昭怎么说,道:
“司马徽不曾出颍川,仅知黄巾扰乱江山社稷,不知与侯爷所想又是否一致,司马徽愿闻其详!”
李昭闻言,看着司马懿说道:
“在昭看来,黄巾之乱虽然猛烈,但是黄巾后继乏力,不仅缺乏持续钱粮辎重支持,又只知劫掠,不懂牧守一方稳固后方,得罪天下大族,天下世家群起而攻之,时间一久,不成气候。”
司马徽听着李昭对如今破州连郡的黄巾军有如此见解,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赞道:
“侯爷不愧为车骑大将军,眼力犀利。这天下怕是没有几个人敢如此自信言正起事迅猛的黄巾不成气候!”
司马徽显然是赞同李昭的观点。
只是,李昭继续道:
“其实不瞒水镜先生,黄巾之乱并不让昭头疼。让昭真正关心在意的是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该如何恢复人口,恢复秩序,让并州九郡成为汉家百姓的沃土,供养数百万汉家百姓。”
“同时,也让昭在意的是该如何助夏胡族击败鲜卑、乌桓,一统草原,并且让大汉与夏胡族和平共立,不再发生冲突,并让大汉万里的边郡不再发生边患!”
草庐内,李昭语出惊人,瞬间吸引了司马徽的注意力。
司马徽有些惊异看着李昭,有些震动道:
“侯爷,你说什么?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并州的外族?”
不错,司马徽还并不知道并州盘踞不下百年的南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已经尽皆被撵出并州了。
事实上,不仅司马徽不知道,阳翟城内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对并州知道的最新消息就是马邑大捷,李昭扶持了南匈奴内部之人成立了什么夏胡族,然后大破的南匈奴与鲜卑联军。
一方面是因为到处肆虐的黄巾阻隔了消息的传播。
另外一方面还是因为李昭驱逐并州所有外族,完成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有传到南边来。
李昭见司马徽震动的样子,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还不知道吧,马邑大捷后,李氏与须卜雄单于的夏胡族,共同出动四万骑兵清扫了并州雁门、云中、西河等九郡外族,夏胡族退出河套,进入草原。如今并州再无外族身影,七郡之地皆为空地,等待着汉家百姓的耕种与放羊牧马。”
“侯爷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立下如此之功,此乃载入史册功绩啊!”
水镜先生司马徽听着李昭在短短时间在并州扫空了外族,整个人都震惊了,一双眼眸不可思议看着李昭。
“那南匈奴须卜雄,不,是那夏胡族怎么会如此轻易放弃河套之地?”司马徽又提出了一个让他简直不可置信的问题。
河套之地无疑是水草丰美之地,须卜雄出自南匈奴,竟然如此轻易就放弃了,令司马徽不可置信与想不通。
“水镜先生可知道何为夏胡族?”
李昭对司马徽笑着问道,并不待司马徽回答,李昭便笑着解释道:“须卜雄单于认为,不论是匈奴还是汉人,以及北方的鲜卑、乌桓,皆是来自一片大地上,是同脉相连,是同一个祖先,那么又何必各族又彼此厮杀,数十年,数百年都不休?便是因为没有重合一族!因此,须卜雄单于决定恢复祖先,才创造“夏胡”族,尽纳草原诸族,匈奴人是夏胡族,鲜卑人是夏胡族人,乌桓人、丁零人都是夏胡族人。”
“因此,夏胡族,既是北方草原各族。须卜雄志在一统草原诸族,与昭约定,我大汉助其一统草原,其带领夏胡族退出河套之地、退出并州!”
李昭对司马徽又爆出了一个司马徽震撼的信息来,什么是夏胡族,须卜雄与李昭的约定!
之前只言片语的消息传来,司马徽也并不清楚何为夏胡族,因此并没有想太多,但是,真听到夏胡族的真正含义,才令司马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震撼须卜雄的野心与志向。
但是这一刻,司马徽却是忍不住轻咦道:“这夏胡族,却与先祖言匈奴为黄帝后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当真奇妙,当真奇妙哉。”
李昭看着司马徽的反应,获得李世民英魂传承脑海中丰富的知识却是浮现,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内容,是将匈奴纳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体系。
司马迁主张民族平等,因此司马迁提出“华夷共祖”的思想,认为所有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平等友好相处。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匈奴与汉族同根同源,为民族融合奠定历史基础。
在司马迁时代,简直令人不可接受,不可理喻。但是却颇为先进,与现在须卜雄提出的“夏胡族”简直完美印证了。
这让是司马迁后人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一时间对夏胡族的存在兴趣大增。
李昭倒也没有想到,误打误撞夏胡族的存在戳到了司马徽的兴奋点了。
“水镜先生,实不相瞒,昭所感觉困难之事,便是如今须卜雄与李氏有一半的血缘关系,因此确立同盟,共击鲜卑、乌桓这些与大汉敌视的外族。但是,须卜雄野心勃勃,若是真被其一统草原诸族,夏胡族与大汉又该如何共处?”
“昭所求,便是让夏胡族与大汉两方和平共处,这很困难,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益处便是大汉万里边境不再有外患!”
“还有便是,昭希望并州九郡大地上,布满汉家百姓,让之前因为战乱南迁的汉家百姓回归故乡,种田、牧马牧羊,一切千头万绪,李氏拥有雄心壮志,肩膀担子也很大,但是却愿意为之努力!”
“昔日,因为李氏李陵,导致太史公遭受腐刑,但是李陵终究投降匈奴,令太史公,令司马氏一直遭受人诟病。昭以为,陇西李氏应当在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重复荣耀,成为大汉镇国之柱石,并持续拉拢李陵之后也就是南匈奴李氏,在夏胡族与大汉之间创造和平与友谊。”
“唯有如此,当更能冲刷昔日太史公因向李陵求情而遭受腐刑的屈辱!”
“愿水镜先生看在与李氏血脉一致,祖先之间相交旧情,不吝帮助李氏,帮助北疆汉家百姓,这也应该是太史公所愿意看到的吧!”
草庐内,李昭先以李氏镇守边疆是为并州汉家百姓,为夏胡族与大汉和平共处的大义感染司马徽。
再以夏胡族存在符合司马徽祖先太史公司马迁对民族融合观念契合。
最后打出了李氏先祖与司马迁先祖友谊感情牌。
乃至陇西李氏应该需要在并州建立不世之功,才可去偿还司马家因李陵案受难的历史债务,洗清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屈辱。
草庐内,一直站在李昭身后没有说话的贾诩都听愣住了,一双眼眸流露异彩看着李昭背影。
李昭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谁还能拒绝?
拒绝了,岂不是要背弃祖先,背弃国家,背弃百姓了?
李昭言语观点,颇为犀利,让贾诩一时间侧目!
在李昭对面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面对李昭先是一长串的铺垫,然后最后打出来一连串他不容拒绝的理由,司马徽都是一呆。
“这……”
水镜先生司马徽回过神来,看着满脸诚恳而又郑重之色的李昭,司马徽脸上露出一抹苦笑之色,站了起来,拱手道:
“侯爷当真不愧是陇西李氏才俊,大汉车骑大将军,志向远大,为大汉,为汉家百姓,司马徽佩服!”
“正如侯爷所说,怕是先祖在世,都会让不孝子不留余地支援李氏。”
“司马徽虽才薄位微,但是,侯爷既然找到了吾面前,吾自是倾尽全力了。”
草庐内,司马徽的话,让李昭听着大喜。
司马徽显然已经表明态度了,对于陇西李氏,他会相助。
那么这就意味着,李氏已经与司马徽恢复、建立了关系。
同时,以后司马徽真有什么厉害学生,都会往李氏这边推荐。
这他李昭的最大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草庐内,司马徽并没有等李昭说话,便轻抚长须,目光似穿透案上茶烟,缓声道:“徽虽不涉朝堂,却也知侯爷麾下猛将如云。然欲深耕并州,非但需武略,更须文脉相佐。”言及此处忽顿,司马徽在纸张上挥毫写下“荀彧”、“戏志才”、“钟繇”三人名字,顿时吸引了李昭与贾诩目光。
司马徽笑着解释道:
“昔年南阳何颙见彧,叹为王佐之才。这般经纶世务者,或可解侯爷治州之困。”
“戏志才,出身寒门,却颇有大志,智计过人,虽名声未显,然其谋略深远,堪比张良。此人若得,必能为侯爷出奇制胜,安定并州。”
最后,司马徽提起钟繇,言道:“钟繇,字元常,出身钟氏,不仅书法绝伦,更有治世之才。虽然仅有一县之令经历,但是,其人在政务颇有建树,令县中百姓安居乐业,并在军事上颇有精通,未来必能成为侯爷左膀右臂。”
“有此三人辅佐,当助李氏稳定并州,助侯爷稳固夏胡族与大汉关系!”
司马徽一连对李昭写下三个名字,并且,一一解释,声音笃定,令一旁的贾诩颇为震惊!
就连李昭都是对司马徽侧目,他可是来自后世,有先知先觉,并且还是有系统,可以直接查看面板,自然清楚谁厉害,谁是大才,但是,司马徽如今挥毫便给李氏精准举荐了三个大才,还都是李氏需要的,让李昭不得不赞叹司马徽眼光厉害。
若是李氏没有开挂,真若是得到这荀彧、戏志才、钟繇三个人,那么,也怕是会在三人辅佐下,在这乱世中有一番作为。
不过,他李昭要的可不仅仅只是这些。
李昭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慧眼识珠,有此三人辅佐,昭当有信心稳固并州,稳固夏胡族与大汉关系。”
顿了顿,李昭又道:“不过,昭还有一事相求于先生!”
“嗯?”水镜先生司马徽一愣,有些疑惑看着李昭,人才他给推荐了,李昭还有事情?或是李昭不信任他的眼光?
“侯爷,但言无妨!”水镜先生司马徽道。
李昭也不迟疑,笑道:
“李氏没落两百年,积累不足,便如这人才,就不得不求于盛出人才的颍川大族。因此李氏希望门内子弟俊杰与颍川众大族联姻,补充李氏底蕴不足,望水镜先生不辞辛苦,再助李氏一臂之力!”
司马徽再次听愣了,他听到了什么?
李昭至颍川求人才,竟然不是单纯招揽,而是打算走李氏子弟与颍川众大族联姻的路子?
这瞬间就让司马徽有些整不会了,这是让他司马徽当媒人啊!
不过,司马徽终究是当世智者,立即明白了李昭如此打算的真实用意,这分明是李昭感觉招揽一两个人才太少了,直接把颍川众大族变成自家人?
好大的胃口,好大的野心!
司马徽回过神来,震惊看着李昭,忍不住轻吸一口气。
(本章完)
大帐中,李昭听着贾诩献上的与荀氏联婚之策,乃至让李氏子弟与颍川世家大族们联姻,微微沉吟,却也感觉可行。
在汉朝世家大族之间,多有世家彼此联姻,用来打通人脉关系,捞取政治资本。
李昭都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联姻都是一种极快拉近双方距离的重要手段。
如本来李氏与颍川这些大族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若是李氏迎娶了一名颍川大族身份不错的女子为夫人,那么,李氏便算是与颍川大族们牵扯上了关系。
甚至,只要李氏未来的发展不错,这些颍川大族恐怕会争相恐后的送人才。
“此策不错,便如此吧,先让本侯,让李氏子弟与颍川大族们联姻,然后再去招揽人才,那时候,这些大族应该就会大方一些了。”
李昭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对贾诩献上李氏绑定颍川大才的良策,给予了赞赏。
贾诩听着李昭没有怎么犹豫,直接就应下来了,倒也不仅欣慰的点头。
联姻颍川大族,这确实是不错的策略。
只不过,若是放在一些地位极高的人身上,怕是都不一定会同意。
但是李昭,位高权重,却直接就同意了,这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要知道李昭的地位可是不弱的。
就如袁氏嫡系子弟袁术。
李昭与袁术现在的地位谁高?
怕是让袁术来迎娶颍川大族之女,袁术都不一定会愿意。
李昭没有迟疑,为了李氏的未来便同意了,这就让贾诩感觉非常好。
“那么如此便需要挑选一位媒人前去说亲,诩推荐颍川太守司马儁作为中间人!”
“司马儁是河内司马氏家主,汉高祖时期司马氏便是大族,其家族底蕴比荀氏“八龙”更厚重。司马儁以七十高龄任颍川太守,本身德望也是够了。”
贾诩话锋一转,向李昭推荐着媒人的人选。
只是,贾诩话音才刚落下,李昭就是直接摇头,道:
“不行,司马儁不可为李氏媒人。”
大帐内,李昭果断拒绝否决司马儁的话,让贾诩都是一愣,他不明白为何李昭为何如此果断。
因为如今李氏初至颍川,确实没有什么关系交好之人,而今日颍川太守倒是对李昭表现出了很好的态度来。
李昭看着愣住的贾诩,摇头道:
“若是让司马儁为本侯媒人,从地位与辈分上,确实再合适不过。但是,本侯并不想李氏与温县司马氏相交太深,因此,不可用司马儁!”
李昭为贾诩解惑为何不用司马儁做媒人,虽然并没有说太清楚,但是李昭清楚的表达了,不让李氏与温县司马氏牵扯太深。
贾诩闻言倒是也不多说司马儁了,他并不知道李昭为何对温县司马氏有些讳莫如深。
但是,贾诩也没有多嘴去问,反而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上。
李昭见贾诩没有问自己,倒是轻舒了一口气。
因为就算是贾诩问他,他也不会去多说。
汉末三国历史上,最终温县司马氏笑到了最后,夺得天下。
在温县司马氏夺取天下过程,李昭并不欲多加评价。
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都有资格登临那至高之位,就看你有没有本事。
但是,温县司马氏登临了天下之主的位置,不是说就可以奢靡无度,昏庸荒唐,不管不顾了,既然是天下之主,那就当为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百姓负责,为汉人负责。
但是,司马氏篡夺皇位后,没过几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内乱让西晋国力耗尽,给了外族可乘之机,最终引发了“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汉人惨遭杀戮,成为两脚羊,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北方汉人几乎被吃尽,温县司马氏野心勃勃,为了权力争斗,不顾百姓死活,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自然招人恨。
因此,李昭对于温县司马氏也没有任何好感。
他现在还是大汉的车骑大将军,天下也未大乱,他并不能对温县司马氏怎么样,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与司马氏划清界限,划开距离。
若是用司马儁作为他李昭的媒人,怕是李氏都要承温县司马氏人情,乃至这司马儁还可能会让家族子弟来他李昭这里出仕,与李氏绑定深入。
这让李昭并不喜欢,天下大才多了去了,用谁李昭都感觉没有问题。
偏偏招揽了温县司马氏,给李昭一种招揽了毒蛇放身边的感觉。
“那侯爷可还有人选?”大帐内,贾诩很快又对李昭问道,与大族之间联姻,越是郑重,越是能够拉近双方关系,因此,这个媒人便是很重要人选。
李昭闻言,眼睛一眯,道:
“这颍川内,还真有一人或许可以!”
“谁?”贾诩有些惊疑,却想不到是何人。
李昭笑道:
“说起来,此人与我陇西李氏还颇有渊源,我李氏还欠其祖先恩情。”
“不是别人,正是司马迁的后人,颍川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李昭笑着说出一个三国时期顶级隐士人名来。
“水镜先生司马徽!”贾诩听到这个名字,顿时了然,他倒是听过这个名士,不过,因为贾诩出自凉州,还真没有与在颍川的司马徽有过什么联系,对司马徽也并没有什么了解。
“这司马徽若是司马迁后人,那确实与李氏颇有渊源。”贾诩点头说道。
司马迁的祖上与陇西李氏的祖上都是秦国的大将,两家世代为官,世世代代交好。
司马迁之妻柳倩娘是陇西人,甚至是李广的亲外甥女,这种姻亲关系使得司马迁与李陵家族的联系更加紧密。
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勇猛善战,爱护士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司马迁为其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出于不得已,并希望他能找机会回报汉朝。为此,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遭受了宫刑。
如此去看,陇西李氏确实与司马迁颇有渊源,并且,陇西李氏欠着司马迁人情。
“这水镜先生也姓司马,与这颍川太守可有关系?”贾诩嘴中说着司马徽,却也感觉司马徽是姓司马与现在颍川太守同一姓氏。
李昭闻言,直接摇头道:
“并无关系。司马徽是司马迁的长子司马临的后代,属于司马迁的嫡系子孙,司马迁家族与陇西李氏一般传自秦国大将。”
“而温县司马氏则是传自司马昂,司马昂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司马蒯聩的玄孙。在秦末时期,司马昂因功被项羽封为殷王,统治河内地区。后来,高祖击败司马昂,将其地改为河内郡。”
李昭这么一说,贾诩立即便明白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与李氏当真是颇有渊源,倒是和温县司马氏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
“既然如此,侯爷当亲自拜访水镜先生!”贾诩对李昭拱手道。
李昭闻言,脸上亦是露出了一抹颇为期待的表情。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以“水镜先生”著称。素以知人、育人、荐才、克己而闻名于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后来成为蜀汉的重要谋士。
汉末三国穿越者无不想与水镜先生攀附上关系。
但是到了陇西李氏这里,却是与水镜先生颇有渊源。
水镜先生的祖宗曾为李氏求情,被天子给阉了!
这关系如何?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李昭对去见司马徽却颇为期待。
李氏打通了司马徽这关,以后也不差顶级人才啊!
翌日,李昭起了个早,命令李猛、丁原坐镇大军,并派出斥候严密监视波才大军动向。
李昭则是带着贾诩便入城去拜访水镜先生。
对于李昭而言,打黄巾是顺带的,他并不着急。
反正他在来阳翟城时,给正在围攻昆阳城的黄巾大渠帅波才下了战书。
接下来李昭就看波才是如何反应了。
李昭是已经给了波才一个选择题。
第一个选择,若是波才感觉他李昭麾下大军不过如此,领兵应战,杀来。
那么,李昭可以率领骑兵只需要一劳永逸迎战波才大军,然后调集曹操、袁术、孙坚大军对波才大军进行前后夹击之势!
第二个选择,波才并不应他李昭战书,依旧围攻昆阳城内曹操、孙坚、袁术等大军。
那也很好,让曹操、袁术依托城池消耗黄巾军。
曹操、孙坚、袁术等官兵大军已经得到了他李昭援军已经到了颍川郡的消息。
这势必会鼓舞昆阳城中官兵士气。
波才用黄巾围攻昆阳城定然比之前更加艰难。
只需要他李昭在阳翟城这边招揽好了人才,再领大军杀至昆阳城,对已经士气、兵力消耗颇多的波才大军展开进攻。
那也有不小的胜率。
因此,李昭表示,这颍川的黄巾,他并用不急着对付,还是多多招揽颍川大才,帮助李氏铸造根基才是。
……
(下一章:李昭访水镜于草庐,李氏与司马迁一脉重归于好)
颍川书院。
当李昭带着贾诩、高顺等十数骑亲卫到了书院门口,立即吸引了人来人往的颍川学子们的注意力。
一些昨日见过李昭的人立即惊呼了起来。
颍川学子们听着竟然是名震大汉的车骑大将军、武睿侯来了,皆是震动,纷纷从书院中出来站在远处围观了起来。
李昭眼眸微眯,在颍川学子中扫视,眼眸也是发亮。
人群中,站着一个身穿洗的发白的寒酸十七八岁青年,名为戏志才,正目光灼灼打量着他。
在其旁边还有一个十三岁眼眸灵慧的少年名为郭嘉。
陈群、荀谌、荀衍、荀彧……
这些才俊,或是二十一二岁,十六七岁,十五六岁,但是,皆是未来名动天下的人物。
“哈哈,车骑大将军驾临,颍川书院真是蓬荜生辉,大将军早知会一声,我荀氏当早迎接了!”
荀氏家主荀绲忙从书院中走了出来,对着李昭拱手笑道。
随着朝堂实行党锢,士人终身不能做官,许多士人选择到颍川书院中避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颍川书院逐渐成为了一个聚集豪杰和英才的地方。
颍川书院的院长相传是荀淑,人称“神君”,而荀绲正是荀淑的次子,现在荀氏家主,昨日与李昭见过。
“荀家主客气了,本侯听说水镜先生是这颍川书院老师,特意起了早来拜访!”
李昭从颍川众学子身上收回目光,对面前,头发须发皆白的荀绲笑道。
面前荀绲也是不容小觑。
这家伙的几个儿子皆是有才能之士,尤以荀彧为最。
荀绲听着李昭竟然是来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倒是微微一愣,但是随即便想到了李氏与司马迁的渊源,脸上浮现一抹笑容。
“原来侯爷来拜访水镜先生的,水镜先生正在学院,侯爷且随老夫来!”
“劳烦荀家主带路!”李昭笑道。
在荀绲的带领下,李昭与贾诩进入学院,而高顺以及其他亲卫则是留在书院外面等待。
穿过十数座草庐,李昭终于在一间草亭内见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现在年龄还不是很大,四五十岁的年龄,松形鹤骨,器宇轩昂,峨冠博带,面容清雅庄重,以木簪固定,有着淡泊名利气质。
李昭见到其时,司马徽正手捧一本由李侯纸张制作的书籍静静阅读着。
“德操,今日有贵客拜访,武睿侯来拜访你!”
荀绲笑着说道,让司马徽从书中回过神来,扭过头来,一双深邃有神的目光锁定在李昭身上。
李昭看着司马徽的豪华的属性面板,也不禁咋舌。不愧是能够培养出顶级的人才,这一身本领也是冠绝于世啊。
不过只是可惜的是,司马徽只是想做隐士。
“昭见过水镜先生!”
李昭颇为有礼对司马徽拱手,并且自称昭,充分表达对司马徽的尊重,这不仅是因为司马徽年龄大,不仅他李昭有求于司马徽,还是因为司马徽祖先司马迁为李氏求情,而惨遭宫刑待遇之尊重。
水镜先生司马徽放下书籍,起身,对李昭回礼,脸庞露出一抹笑容,道:
“武睿侯客气了,司马徽乃是一个闲云野鹤之人,当不得侯爷如此。”
李昭微微一笑,目光真挚道:“先生过谦了,先祖司马公(司马迁)与吾李氏先祖交好以来,虽后来李氏没落,再加上因时局动荡少有往来,但血脉相通之谊未尝断绝。昭今日前来,一为慕先生高才,二为续两家旧缘,还望先生赐以教诲。”
司马徽闻言,目光微动,倒是根本反驳不了李昭的话。
因为李氏与司马迁之后确实有紧密的血脉联系。
司马迁之妻柳倩娘是李广亲外孙女,而他祖先司马临是司马迁的长子。
司马徽拂袖轻笑:
“侯爷言重了,仰慕吾之才便不必了,吾不过一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才能?倒是侯爷若为续两家旧缘,我司马氏自当扫榻相迎,奉茶请座。”
说完,司马徽便对李昭做出请的姿势,把李昭请入了自己住的草庐之中。
这个时候,听着李昭与司马徽是认亲的,荀绲以及众人皆纷纷识相离开。
草庐之中。
李昭与司马徽落座后,一番寒暄。
司马徽看着英武非凡的李昭,笑道:
“侯爷如今统领大军至颍川郡,不先往昆阳,反而先至阳翟,怕是另有所图吧?可是有用到司马徽之处?”
司马徽直接戳破李昭来意。
司马徽作为当世智者,自是不相信李昭专程来颍川学院拜访他,是单纯续两家前人之旧。
李昭听着司马徽戳破自己拜访的目的,倒也是不意外。
有时候和聪明人打交道,并没有那么麻烦。
不过,李昭自是不能直接说出此行来意。
他拜访司马徽所求,是想司马徽为李氏媒人。
但是李昭明白司马徽的本事,他更是想要重新唤醒,司马迁一脉与陇西李氏一脉,非凡的关系。
只有如此,日后这水镜先生司马徽才可能源源不断给李氏输送顶级人才。
想到此,李昭笑道:
“水镜先生,昭此来拜访先生,确实是为了续两家旧缘,此为第一要务。”
司马徽闻言,只是微笑看着李昭,也是不语。
李昭倒也不尴尬,对司马徽拱手道:
“当然,昭早闻水镜先生乃天下智者,今日拜访先生,除了为续两家之旧缘,也为请教水镜先生而来!”
“如今李氏千头万绪,昭欲带领李氏子弟深耕于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只是并州本就是贫瘠、外患繁杂之地,李氏子弟学问浅薄,不能治理一方,实在手忙脚乱,昭一时间难以下手。”
“昭请教,水镜先生以为我陇西李氏在并州,当该如何进行?”
司马徽听着李昭的话,脸上笑容依旧浓郁,眼眸微闪,他似是明白了李昭来意。
司马徽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只是却摇头道:
“吾不过一介山野闲人,既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治国安邦之策,唯以清谈度日,侯爷竟欲问吾策略,实令徽汗颜啊。”
李昭听到司马徽依旧如此说辞,心中却是不满意。
不过,李昭也是明白司马徽这分明是顾忌自己的隐士身份,还是注意着不参与李氏政治之事。
欲想要让司马徽认可李氏,再续两族前缘,甚至主动帮助李氏,他需要主动出击,打动这司马徽啊。
如此想着,李昭对司马徽拱手,道:
“先生以为如今大汉局势如何?”
司马徽听李昭如此转折的话,明白了李昭意图,不过,司马徽并没有多说,只是笑着看着李昭,欲看李昭怎么说,道:
“司马徽不曾出颍川,仅知黄巾扰乱江山社稷,不知与侯爷所想又是否一致,司马徽愿闻其详!”
李昭闻言,看着司马懿说道:
“在昭看来,黄巾之乱虽然猛烈,但是黄巾后继乏力,不仅缺乏持续钱粮辎重支持,又只知劫掠,不懂牧守一方稳固后方,得罪天下大族,天下世家群起而攻之,时间一久,不成气候。”
司马徽听着李昭对如今破州连郡的黄巾军有如此见解,不仅多看了一眼李昭,赞道:
“侯爷不愧为车骑大将军,眼力犀利。这天下怕是没有几个人敢如此自信言正起事迅猛的黄巾不成气候!”
司马徽显然是赞同李昭的观点。
只是,李昭继续道:
“其实不瞒水镜先生,黄巾之乱并不让昭头疼。让昭真正关心在意的是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该如何恢复人口,恢复秩序,让并州九郡成为汉家百姓的沃土,供养数百万汉家百姓。”
“同时,也让昭在意的是该如何助夏胡族击败鲜卑、乌桓,一统草原,并且让大汉与夏胡族和平共立,不再发生冲突,并让大汉万里的边郡不再发生边患!”
草庐内,李昭语出惊人,瞬间吸引了司马徽的注意力。
司马徽有些惊异看着李昭,有些震动道:
“侯爷,你说什么?已经去除外族的并州九郡?并州的外族?”
不错,司马徽还并不知道并州盘踞不下百年的南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已经尽皆被撵出并州了。
事实上,不仅司马徽不知道,阳翟城内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对并州知道的最新消息就是马邑大捷,李昭扶持了南匈奴内部之人成立了什么夏胡族,然后大破的南匈奴与鲜卑联军。
一方面是因为到处肆虐的黄巾阻隔了消息的传播。
另外一方面还是因为李昭驱逐并州所有外族,完成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有传到南边来。
李昭见司马徽震动的样子,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还不知道吧,马邑大捷后,李氏与须卜雄单于的夏胡族,共同出动四万骑兵清扫了并州雁门、云中、西河等九郡外族,夏胡族退出河套,进入草原。如今并州再无外族身影,七郡之地皆为空地,等待着汉家百姓的耕种与放羊牧马。”
“侯爷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立下如此之功,此乃载入史册功绩啊!”
水镜先生司马徽听着李昭在短短时间在并州扫空了外族,整个人都震惊了,一双眼眸不可思议看着李昭。
“那南匈奴须卜雄,不,是那夏胡族怎么会如此轻易放弃河套之地?”司马徽又提出了一个让他简直不可置信的问题。
河套之地无疑是水草丰美之地,须卜雄出自南匈奴,竟然如此轻易就放弃了,令司马徽不可置信与想不通。
“水镜先生可知道何为夏胡族?”
李昭对司马徽笑着问道,并不待司马徽回答,李昭便笑着解释道:“须卜雄单于认为,不论是匈奴还是汉人,以及北方的鲜卑、乌桓,皆是来自一片大地上,是同脉相连,是同一个祖先,那么又何必各族又彼此厮杀,数十年,数百年都不休?便是因为没有重合一族!因此,须卜雄单于决定恢复祖先,才创造“夏胡”族,尽纳草原诸族,匈奴人是夏胡族,鲜卑人是夏胡族人,乌桓人、丁零人都是夏胡族人。”
“因此,夏胡族,既是北方草原各族。须卜雄志在一统草原诸族,与昭约定,我大汉助其一统草原,其带领夏胡族退出河套之地、退出并州!”
李昭对司马徽又爆出了一个司马徽震撼的信息来,什么是夏胡族,须卜雄与李昭的约定!
之前只言片语的消息传来,司马徽也并不清楚何为夏胡族,因此并没有想太多,但是,真听到夏胡族的真正含义,才令司马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震撼须卜雄的野心与志向。
但是这一刻,司马徽却是忍不住轻咦道:“这夏胡族,却与先祖言匈奴为黄帝后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当真奇妙,当真奇妙哉。”
李昭看着司马徽的反应,获得李世民英魂传承脑海中丰富的知识却是浮现,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内容,是将匈奴纳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体系。
司马迁主张民族平等,因此司马迁提出“华夷共祖”的思想,认为所有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平等友好相处。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匈奴与汉族同根同源,为民族融合奠定历史基础。
在司马迁时代,简直令人不可接受,不可理喻。但是却颇为先进,与现在须卜雄提出的“夏胡族”简直完美印证了。
这让是司马迁后人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一时间对夏胡族的存在兴趣大增。
李昭倒也没有想到,误打误撞夏胡族的存在戳到了司马徽的兴奋点了。
“水镜先生,实不相瞒,昭所感觉困难之事,便是如今须卜雄与李氏有一半的血缘关系,因此确立同盟,共击鲜卑、乌桓这些与大汉敌视的外族。但是,须卜雄野心勃勃,若是真被其一统草原诸族,夏胡族与大汉又该如何共处?”
“昭所求,便是让夏胡族与大汉两方和平共处,这很困难,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益处便是大汉万里边境不再有外患!”
“还有便是,昭希望并州九郡大地上,布满汉家百姓,让之前因为战乱南迁的汉家百姓回归故乡,种田、牧马牧羊,一切千头万绪,李氏拥有雄心壮志,肩膀担子也很大,但是却愿意为之努力!”
“昔日,因为李氏李陵,导致太史公遭受腐刑,但是李陵终究投降匈奴,令太史公,令司马氏一直遭受人诟病。昭以为,陇西李氏应当在并州为大汉镇守边疆,重复荣耀,成为大汉镇国之柱石,并持续拉拢李陵之后也就是南匈奴李氏,在夏胡族与大汉之间创造和平与友谊。”
“唯有如此,当更能冲刷昔日太史公因向李陵求情而遭受腐刑的屈辱!”
“愿水镜先生看在与李氏血脉一致,祖先之间相交旧情,不吝帮助李氏,帮助北疆汉家百姓,这也应该是太史公所愿意看到的吧!”
草庐内,李昭先以李氏镇守边疆是为并州汉家百姓,为夏胡族与大汉和平共处的大义感染司马徽。
再以夏胡族存在符合司马徽祖先太史公司马迁对民族融合观念契合。
最后打出了李氏先祖与司马迁先祖友谊感情牌。
乃至陇西李氏应该需要在并州建立不世之功,才可去偿还司马家因李陵案受难的历史债务,洗清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屈辱。
草庐内,一直站在李昭身后没有说话的贾诩都听愣住了,一双眼眸流露异彩看着李昭背影。
李昭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谁还能拒绝?
拒绝了,岂不是要背弃祖先,背弃国家,背弃百姓了?
李昭言语观点,颇为犀利,让贾诩一时间侧目!
在李昭对面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面对李昭先是一长串的铺垫,然后最后打出来一连串他不容拒绝的理由,司马徽都是一呆。
“这……”
水镜先生司马徽回过神来,看着满脸诚恳而又郑重之色的李昭,司马徽脸上露出一抹苦笑之色,站了起来,拱手道:
“侯爷当真不愧是陇西李氏才俊,大汉车骑大将军,志向远大,为大汉,为汉家百姓,司马徽佩服!”
“正如侯爷所说,怕是先祖在世,都会让不孝子不留余地支援李氏。”
“司马徽虽才薄位微,但是,侯爷既然找到了吾面前,吾自是倾尽全力了。”
草庐内,司马徽的话,让李昭听着大喜。
司马徽显然已经表明态度了,对于陇西李氏,他会相助。
那么这就意味着,李氏已经与司马徽恢复、建立了关系。
同时,以后司马徽真有什么厉害学生,都会往李氏这边推荐。
这他李昭的最大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草庐内,司马徽并没有等李昭说话,便轻抚长须,目光似穿透案上茶烟,缓声道:“徽虽不涉朝堂,却也知侯爷麾下猛将如云。然欲深耕并州,非但需武略,更须文脉相佐。”言及此处忽顿,司马徽在纸张上挥毫写下“荀彧”、“戏志才”、“钟繇”三人名字,顿时吸引了李昭与贾诩目光。
司马徽笑着解释道:
“昔年南阳何颙见彧,叹为王佐之才。这般经纶世务者,或可解侯爷治州之困。”
“戏志才,出身寒门,却颇有大志,智计过人,虽名声未显,然其谋略深远,堪比张良。此人若得,必能为侯爷出奇制胜,安定并州。”
最后,司马徽提起钟繇,言道:“钟繇,字元常,出身钟氏,不仅书法绝伦,更有治世之才。虽然仅有一县之令经历,但是,其人在政务颇有建树,令县中百姓安居乐业,并在军事上颇有精通,未来必能成为侯爷左膀右臂。”
“有此三人辅佐,当助李氏稳定并州,助侯爷稳固夏胡族与大汉关系!”
司马徽一连对李昭写下三个名字,并且,一一解释,声音笃定,令一旁的贾诩颇为震惊!
就连李昭都是对司马徽侧目,他可是来自后世,有先知先觉,并且还是有系统,可以直接查看面板,自然清楚谁厉害,谁是大才,但是,司马徽如今挥毫便给李氏精准举荐了三个大才,还都是李氏需要的,让李昭不得不赞叹司马徽眼光厉害。
若是李氏没有开挂,真若是得到这荀彧、戏志才、钟繇三个人,那么,也怕是会在三人辅佐下,在这乱世中有一番作为。
不过,他李昭要的可不仅仅只是这些。
李昭当即笑道:
“水镜先生慧眼识珠,有此三人辅佐,昭当有信心稳固并州,稳固夏胡族与大汉关系。”
顿了顿,李昭又道:“不过,昭还有一事相求于先生!”
“嗯?”水镜先生司马徽一愣,有些疑惑看着李昭,人才他给推荐了,李昭还有事情?或是李昭不信任他的眼光?
“侯爷,但言无妨!”水镜先生司马徽道。
李昭也不迟疑,笑道:
“李氏没落两百年,积累不足,便如这人才,就不得不求于盛出人才的颍川大族。因此李氏希望门内子弟俊杰与颍川众大族联姻,补充李氏底蕴不足,望水镜先生不辞辛苦,再助李氏一臂之力!”
司马徽再次听愣了,他听到了什么?
李昭至颍川求人才,竟然不是单纯招揽,而是打算走李氏子弟与颍川众大族联姻的路子?
这瞬间就让司马徽有些整不会了,这是让他司马徽当媒人啊!
不过,司马徽终究是当世智者,立即明白了李昭如此打算的真实用意,这分明是李昭感觉招揽一两个人才太少了,直接把颍川众大族变成自家人?
好大的胃口,好大的野心!
司马徽回过神来,震惊看着李昭,忍不住轻吸一口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