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荀氏双杰力挺联姻,大片
第134章 荀氏双杰力挺联姻,大片顶级谋士 名臣入瓮中,李氏势力大盛
荀家古色古香的大厅内。
随着荀绲问荀氏是否要与李氏联姻的话音落下,荀爽、荀攸、荀彧等人虽然神色各不相同。
但是都在慎重思虑起这件事情来。
这无疑是典型的一桩政治联姻。
而政治联姻,那需要考虑的就多了。
联姻之后,对荀氏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有没有?
哪怕荀彧对李昭的志向颇有好感,但是,他还是要以家族为重,首先思虑对家族的影响。
甚至荀绲作为家主,还招来了一些荀氏的其他族老,大厅内都坐满了。
一时间,厅内寂静无声,众人皆在心中权衡利弊。
荀彧沉吟后,目光坚定,率先站了出来,拱手道:
“父亲,诸位长辈,依彧之见,与李氏联姻,于荀氏而言,并无坏处。李昭,武睿侯,虽出身将门,却心怀大志,欲在并州开疆拓土、重振汉室边疆,此等壮志,令人钦佩。且其欲让夏胡族一统草原并与大汉和平共立,使大汉万里边境从此不再有外患,此乃是兼济天下之大义之举。”
荀彧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若我荀氏能与李氏结为秦晋之好,一来,可借李氏之势,拓展我荀氏在北方的影响力。二来,李昭开府募才,我等荀氏俊杰皆可入幕府参赞军机,施展自身才华,为家族争光,为朝廷效力。若是真的能够辅佐武睿侯维护好夏胡族与大汉平衡和平,哪怕仅仅只有数十年,荀氏之名,必将传颂天下,名留青史,此乃家族之幸事也。”
“彧赞同荀氏与李氏联姻!”
荀彧作为荀氏嫡子,并且还是荀氏最为优秀的俊杰,已经长大成人,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让荀氏众人侧目。
大厅内荀氏众人听着荀彧的话,多是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其实,他们听到李昭与荀氏联姻,他们也都是感觉眼睛一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昭如今的地位与权势。
这时候,二十多岁的荀攸随即也站了出来,拱手道:
“家主,攸亦赞同叔父之见。武睿侯虽为武将,但攸观其行事,颇有谋略,并非一介莽夫。且其与夏胡族关系匪浅,夏胡族内部李氏乃是李陵之后,是须卜雄的左膀右臂,若能借助此等关系,武睿侯在并州定可以有一番雄才伟略,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荀攸略作思索,又拱手道:
“再者,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有宦官与世家相争,而天下先有王紧叛乱杀至洛阳如今盘踞汉中,又有这影响天下的黄巾起义,怕是乱世已至。我荀氏虽为颍川世家大族,但亦需寻找新的依靠,以保家族长盛不衰。与李氏联姻,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李昭有志于边疆大业,我荀氏有智谋之士,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何愁不能成就一番伟业?”
荀攸一番分析,又令荀氏一众族老皆是捋着胡须点头认同。
确实,荀攸分析的也有道理,如今天下已经进入了乱世,局势颇为复杂,乱世以武为重,荀氏这个时候与李氏联姻相得益彰。
大厅内,坐在主位上的荀绲听着儿子荀彧和荀攸的分析,眉头渐渐舒展,心中也有了计较。他微微点头,说道:
“文若、公达(荀攸字)所言,皆有道理。如今我荀氏虽为世家大族,但是天下时局大变,荀氏亦需与时俱进,寻找新的家族机遇。与李氏联姻,确实我荀氏顺应时势之举,若能帮助李氏在并州站稳脚跟,并有一番作为,日后无论朝堂局势如何变化,我荀氏皆能立于不败之地。”
“联姻之事,便这么定下来?”
荀绲对荀旉、荀肃、荀爽等荀氏一众族老征询着意见。
几个人相视一眼,随之皆是点头。
“既然确定答应与李氏联姻之事,那么,便需要从族中挑选出一名适龄女子,地位不可轻,与武睿侯联姻!”
荀绲见众人皆同意了,顿时轻舒了一口气,转而,话锋一转开始挑选族中适合女子人选。
听到荀绲的话,大厅内众人皆是一静,开始思虑族中女子起来。
这个时候荀彧、荀攸两个后辈面对这个话题便插不上话了。
不过,此时荀彧心中已经开始兴奋了起来,荀氏与李氏联姻成了,那么,李昭的壮志便有希望了。
显然,荀彧对李昭的志向很是感兴趣。
就在这时。
坐在靠前位置上的荀爽微微拱手,脸上带着微笑,率先说道:
“家主,诸位族老,吾有一女荀采,年方二八,才貌双全,且精通琴棋书画,熟读经史子集。如今正待字闺中,若能与武睿侯李昭联姻,实乃良配。”
“一来,可彰显我荀氏对李氏的重视,二来,以采儿之才,必能成为李昭贤内助,为我荀氏增添光彩。”
大厅内,荀爽的话音率先落下,言语中透露着很是希望自己女儿与李昭联姻的情绪。
显然,荀爽认为让自己女儿嫁于李昭,是一件非常令人满意的事情。
荀旉、荀肃等其他荀家族老皆不由眼眸露出一抹不甘心之色,却是无可奈何。
能够让女儿嫁于大汉车骑大将军,这绝对是一桩幸事。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女儿要么年龄上不适合,要么就是才德不行,嫁于李昭,德不配位,甚至会丢荀氏的脸面。
因此,似乎也只能便宜荀爽了!
荀绲听闻自己六弟,愿意让女儿荀采与李昭联姻,倒是颇为满意点头。他自然知道荀采才貌双全。不过作为家主,他还是看向其他族老,问道:“诸位以为如何呢?”
荀旉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采儿确是才貌出众之女,若能与李昭联姻,于我荀氏而言,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吾赞同。只是,不知李昭对采儿可有了解?若其不中意,恐也难成佳偶。”
一旁荀肃亦是接着说道:“此言有理。联姻之事,需双方皆有意,方能成就美满姻缘。不知水镜先生可曾提及李昭对婚事的态度?”
荀绲微微皱眉,摇头说道:“水镜先生今日前来,并未提及联姻之事。吾以为,可先与司马徽先生商议,探探李昭的口风,若其无异议,再行定夺。”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是。
如此荀氏与李氏联姻之女也是暂定了下来,正是荀氏八龙之一荀爽女儿荀采。
且看李昭态度。
另外一边,水镜先生得到了荀氏的态度与问话,立即出城来到军营去见李昭。
“侯爷,荀氏已经答应与侯爷联姻了,联姻女子是荀爽之女荀采。”
“这荀采之名,吾亦有所耳闻,才貌双全,实乃佳偶,侯爷以为如何?”
中军大帐内,水镜先生司马徽对李昭拱手笑道。
李昭听到了荀氏回复愿意与李氏联姻,顿时大喜过望,当听到与自己联姻女子是荀爽之女荀采,李昭倒是一愣。
荀采!
他知道这个女子啊,这是个以美貌、聪慧、才艺和忠贞而著称的女子。
历史上,荀采,字女荀,颍川人,东汉名士荀爽之女。荀采聪慧而有才艺。
十七岁时,荀采嫁给阴瑜。
两年后阴瑜去世,荀采不愿意改嫁。但荀爽答应把荀采嫁给同郡人郭奕。荀采趁着旁人没有防备,而后自缢而死。
李昭得知自己将要联姻的荀氏女子竟然是荀氏荀采,就更加满意了。
“即是“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之女,可见荀氏态度,本侯自然应允,此事便由水镜先生告知荀家主,本侯愿意。”
“当然,还有一事劳烦水镜先生与荀氏相商,如今黄巾作祟,扰乱大汉,本侯乃大汉车骑大将军需要经常进攻黄巾,怕是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亲事能否简办、提早?”
李昭一口答应下来与荀采的婚事,不过,却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以战事为由尽快办婚事!
水镜先生司马徽听着李昭答应下来,当即捋着胡须,听到李昭想要趁早办婚事,也是理解李昭责任重大,当即笑道:
“此事便由吾去说!”
水镜先生很快便回复了荀氏,并且把李昭的要求提了出来。
荀绲、荀爽一边喜悦招到李昭这个女婿,也是也明白李昭职责重大,时间并不充裕,当场应了下来婚事简办并且提早。
而三天之后,正是一个黄道吉日。
三日后,李昭迎娶荀氏之女荀采!
这道消息很快在荀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阳翟城各大世家也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水镜先生司马徽趁机拜访钟氏、郭氏。
却是欲趁着这个热度,为李氏子弟李辰与李猛与两族联姻。
……
荀府后院,一间华贵、古色古香的房间内。
数名丫鬟正围绕着荀采,手持精致的妆奁与梳篦,动作轻柔而娴熟忙碌着,为即将出阁的荀采精心装扮着。
荀采身着绣有金色纹的古风华服,深浅相间的紫色调更显其典雅华贵。乌黑亮丽的青丝被高高盘起,发髻间金饰璀璨,绢素雅,摇曳生姿。
丫鬟们先是用细腻的胭脂为荀采轻扫双颊,让她的面容宛如精心雕琢的美玉,更添了几分温婉与娇羞。眉如远黛,丫鬟手持螺子黛,细细勾勒,微微上扬的眉峰透着一丝温婉与端庄。
眼眸明亮而深邃,恰似一汪幽潭,藏着无尽的情思。丫鬟们用特制的眼影粉为她晕染眼妆,从眼尾处渐渐加深,如烟似雾,增添了几分妩媚。
唇色朱红,犹如点绛,丫鬟手持唇纸……
额间,丫鬟用特制的颜料为她点上一颗精致的钿,更添古典韵味,衬托出她的温婉与柔美,仿佛是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仙子,不食人间烟火。
最后,丫鬟为她戴上长长的耳坠,那耳坠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添几分灵动之美。
经过一番精心装扮,荀采整个人焕发出一种令人惊艳的光彩,气质出众,尽显东方古典美人的韵味。荀采静静地坐在镜前,望着镜中那个美丽动人的自己,心中既有一丝羞涩,又有一丝期待。(起点这边彩蛋章,有图!)
这突如其来的婚事砸在身上,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但是身为大家族之女,她早已经明白有些事情,容不得她做主,既然享受了家族带来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那么,也该在家族需要之时,也要为家族奉献。
还好的是,她的夫君是大汉最为优秀的年轻俊杰。
是大汉车骑大将军!
是陇西李氏之主!
同样,李昭以骁勇善战、英俊非凡而著称。
这让荀采多了几分期待,也多了几分羞涩。
“小姐,你真漂亮,武睿侯见了肯定会喜欢的!”
几个丫鬟化妆出来,看着美貌、端庄、优雅的荀采皆忍不住羡慕道。
“说什么呢,羞不羞!”
荀采大羞,却是说道。
几个丫鬟接下来又帮荀采多化妆,多补妆,把妆容固定下来,却是接下来,李昭与荀采的婚事临近了,没几天了。
就在荀氏这边等待嫁女时,水镜先生司马徽拜访钟氏、郭氏也很快给李昭带回来了好消息。
钟氏、郭氏得知李氏愿意与他们联婚,并且知道了李氏在北方的志向,族中缺乏人才,几乎没有什么迟疑,便答应了下来同意与李氏杰出子弟联姻,并给了李氏许诺!
究其原因钟氏、郭氏如此爽快,第一。
李氏如今风头正盛,李昭、李辰、李猛皆已经天下有名气,两人已经封侯拜将,还是大汉高级将领,李猛也是悍勇,封侯拜将必然不是问题,李氏是上好的潜力股,与军中靠山。
第二,还是因为荀氏已经答应了与李昭联姻在前。
同属于颍川世家,荀氏已经认同了李氏的志向,并且榜上了李氏,李氏加上荀氏人才,强强联合,未来定然会越来越强盛,那么,他们搭上了李氏自然是跟着趋势走。
而真正让李昭开心的是,钟氏、郭氏皆承诺了,若是李氏优秀子弟李辰联姻钟氏,迎娶钟氏女子为正妻,李猛联姻郭氏,迎娶郭氏女子为正妻,他们全力都会支持李氏,家中优秀子弟皆可任由李昭挑选。
李昭只感觉钟繇、郭嘉到手了。
立即让司马徽与钟氏、郭氏定下了李辰、李猛婚事。
李昭直接就从钟氏征辟了钟繇为车骑大将军府麾下司马一职千石高官。
钟家主钟迪,也就是钟繇之父,对于李昭的征辟,也让钟繇应了下来。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千石司马已经是高官了,对于辞官在家的钟繇是很不错的招揽。还有因为李辰将迎娶钟迪姿色与才德还不错的五女儿为正妻,也就是钟繇的妹妹。
李辰如今已是大汉镇西将军,狄道亭侯,迎娶钟氏之女做正妻,那么,对于钟氏也是意义重大。
郭嘉也被李昭给点名了,郭氏也是直接放人,因为郭嘉是郭氏旁系子弟,因此,郭氏倒是乐意用来结交李昭,但因为郭嘉年龄还小,才十三岁,正是涨才能之时,李昭大手一挥,让少年郭嘉陪嫁郭氏嫡女一起前往太原学习,就这样有些懵逼的少年郭嘉,颍川小太公也被李昭给包圆了。
除却了这些顶级谋士已经确定的,李昭也主动设宴邀请颍川所有的世家、大族入宴席。
在宴席上,李昭进一步阐明李氏不仅肩负着平定黄巾职责,还有在并州九郡大干一场,屯兵,开垦土地,并欲扶持起与李氏颇有渊源的夏胡族,致力于让大汉与夏胡族和平共立,让大汉万里边境不再有边患的壮志。最后言及李氏虽有雄心壮志,但族中缺少大量的人才,但凡是颍川各族有才之士,李氏皆欢迎出仕,不论是军中,还是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三郡中皆有位置可供颍川才俊们出仕!
李昭如此敞开心扉,招贤纳士,在颍川世家、豪族中掀起巨大的波澜。
同时,其他各大家族,包括陈氏、韩氏、庾氏、辛氏也是明白李氏联姻的荀氏、郭氏、钟氏真正意图,众世家无不震动于李昭的壮志与胃口,当然却也纷纷明白这是家族子弟出仕的大好时机。
宴席上,荀氏、郭氏、钟氏三家与李氏联姻的家族,率先站起来支持李昭。
荀氏中俊杰包括荀彧、荀攸等八名杰出子弟出仕,郭氏家主表态也愿意把嫡系子弟郭图出仕,同时家族中三位子弟。
钟氏除却钟繇,也有四位家族子弟。
荀氏、郭氏、钟氏三族率先带头,陈氏、韩氏、庾氏、辛氏各家倒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让家族一些子弟出仕。
颍川各大家族才俊共计足足二十九人愿意在李昭这里出仕,这还并不包括颍川寒门子弟。
对于这个数字,李昭倒也勉强满意,二十九人,足有十五人来自荀氏、郭氏、钟氏。其他各族却是才出十四人,让李昭有些遗憾,而且这出的十四人,皆是各家质量一般的才俊。
如陈群、辛毗、辛评这些顶级人才,陈氏家主、辛氏家主只是笑笑,并不放人。
显然,随着荀氏、钟氏、郭氏与李氏联姻,三家子弟才是与李氏关系要好,未来前途也是最好,陈氏、辛氏并不愿意让家族优秀子弟去拾冷羮。
李昭收尽颍川世家大族子弟,接下来,便是招揽如戏志才这般颍川寒门子弟,随着李昭告示一封张贴于城门,引起了城中轰动。
告示上言及为李昭为车骑大将军,肩负征伐黄巾重任,但是人才匮乏,车骑大将军开府吸纳人才,但凡认为有才能之辈皆可来出仕,这让阳翟城中寒门子弟纷至沓来,数十名通过选拔的寒门子弟入李昭瓮中。
一时间,李昭麾下顶级谋士、名臣,与大量人才充盈起来。
三天时间,转眼即逝。
李昭在阳翟城买下了一座宅院,上书“车骑大将军府邸”却是为了迎娶荀氏之女荀采的婚房,装扮的张灯结彩,分外喜庆,一场简易的婚事便在车骑大将军府举办。
李昭虽然没有大肆操办,但是这里是荀氏主场,却是围的人山人海,宾客满座。
迎亲队伍从侧门而入,千娇百媚的荀采与李昭行完仪式,送入洞房。
夜幕降临时分。
满身酒气的李昭进入张灯结彩,喜庆一片的后院。
洞房内,红烛摇曳。
(本章完)
荀家古色古香的大厅内。
随着荀绲问荀氏是否要与李氏联姻的话音落下,荀爽、荀攸、荀彧等人虽然神色各不相同。
但是都在慎重思虑起这件事情来。
这无疑是典型的一桩政治联姻。
而政治联姻,那需要考虑的就多了。
联姻之后,对荀氏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有没有?
哪怕荀彧对李昭的志向颇有好感,但是,他还是要以家族为重,首先思虑对家族的影响。
甚至荀绲作为家主,还招来了一些荀氏的其他族老,大厅内都坐满了。
一时间,厅内寂静无声,众人皆在心中权衡利弊。
荀彧沉吟后,目光坚定,率先站了出来,拱手道:
“父亲,诸位长辈,依彧之见,与李氏联姻,于荀氏而言,并无坏处。李昭,武睿侯,虽出身将门,却心怀大志,欲在并州开疆拓土、重振汉室边疆,此等壮志,令人钦佩。且其欲让夏胡族一统草原并与大汉和平共立,使大汉万里边境从此不再有外患,此乃是兼济天下之大义之举。”
荀彧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若我荀氏能与李氏结为秦晋之好,一来,可借李氏之势,拓展我荀氏在北方的影响力。二来,李昭开府募才,我等荀氏俊杰皆可入幕府参赞军机,施展自身才华,为家族争光,为朝廷效力。若是真的能够辅佐武睿侯维护好夏胡族与大汉平衡和平,哪怕仅仅只有数十年,荀氏之名,必将传颂天下,名留青史,此乃家族之幸事也。”
“彧赞同荀氏与李氏联姻!”
荀彧作为荀氏嫡子,并且还是荀氏最为优秀的俊杰,已经长大成人,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让荀氏众人侧目。
大厅内荀氏众人听着荀彧的话,多是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其实,他们听到李昭与荀氏联姻,他们也都是感觉眼睛一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昭如今的地位与权势。
这时候,二十多岁的荀攸随即也站了出来,拱手道:
“家主,攸亦赞同叔父之见。武睿侯虽为武将,但攸观其行事,颇有谋略,并非一介莽夫。且其与夏胡族关系匪浅,夏胡族内部李氏乃是李陵之后,是须卜雄的左膀右臂,若能借助此等关系,武睿侯在并州定可以有一番雄才伟略,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荀攸略作思索,又拱手道:
“再者,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有宦官与世家相争,而天下先有王紧叛乱杀至洛阳如今盘踞汉中,又有这影响天下的黄巾起义,怕是乱世已至。我荀氏虽为颍川世家大族,但亦需寻找新的依靠,以保家族长盛不衰。与李氏联姻,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李昭有志于边疆大业,我荀氏有智谋之士,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何愁不能成就一番伟业?”
荀攸一番分析,又令荀氏一众族老皆是捋着胡须点头认同。
确实,荀攸分析的也有道理,如今天下已经进入了乱世,局势颇为复杂,乱世以武为重,荀氏这个时候与李氏联姻相得益彰。
大厅内,坐在主位上的荀绲听着儿子荀彧和荀攸的分析,眉头渐渐舒展,心中也有了计较。他微微点头,说道:
“文若、公达(荀攸字)所言,皆有道理。如今我荀氏虽为世家大族,但是天下时局大变,荀氏亦需与时俱进,寻找新的家族机遇。与李氏联姻,确实我荀氏顺应时势之举,若能帮助李氏在并州站稳脚跟,并有一番作为,日后无论朝堂局势如何变化,我荀氏皆能立于不败之地。”
“联姻之事,便这么定下来?”
荀绲对荀旉、荀肃、荀爽等荀氏一众族老征询着意见。
几个人相视一眼,随之皆是点头。
“既然确定答应与李氏联姻之事,那么,便需要从族中挑选出一名适龄女子,地位不可轻,与武睿侯联姻!”
荀绲见众人皆同意了,顿时轻舒了一口气,转而,话锋一转开始挑选族中适合女子人选。
听到荀绲的话,大厅内众人皆是一静,开始思虑族中女子起来。
这个时候荀彧、荀攸两个后辈面对这个话题便插不上话了。
不过,此时荀彧心中已经开始兴奋了起来,荀氏与李氏联姻成了,那么,李昭的壮志便有希望了。
显然,荀彧对李昭的志向很是感兴趣。
就在这时。
坐在靠前位置上的荀爽微微拱手,脸上带着微笑,率先说道:
“家主,诸位族老,吾有一女荀采,年方二八,才貌双全,且精通琴棋书画,熟读经史子集。如今正待字闺中,若能与武睿侯李昭联姻,实乃良配。”
“一来,可彰显我荀氏对李氏的重视,二来,以采儿之才,必能成为李昭贤内助,为我荀氏增添光彩。”
大厅内,荀爽的话音率先落下,言语中透露着很是希望自己女儿与李昭联姻的情绪。
显然,荀爽认为让自己女儿嫁于李昭,是一件非常令人满意的事情。
荀旉、荀肃等其他荀家族老皆不由眼眸露出一抹不甘心之色,却是无可奈何。
能够让女儿嫁于大汉车骑大将军,这绝对是一桩幸事。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女儿要么年龄上不适合,要么就是才德不行,嫁于李昭,德不配位,甚至会丢荀氏的脸面。
因此,似乎也只能便宜荀爽了!
荀绲听闻自己六弟,愿意让女儿荀采与李昭联姻,倒是颇为满意点头。他自然知道荀采才貌双全。不过作为家主,他还是看向其他族老,问道:“诸位以为如何呢?”
荀旉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采儿确是才貌出众之女,若能与李昭联姻,于我荀氏而言,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吾赞同。只是,不知李昭对采儿可有了解?若其不中意,恐也难成佳偶。”
一旁荀肃亦是接着说道:“此言有理。联姻之事,需双方皆有意,方能成就美满姻缘。不知水镜先生可曾提及李昭对婚事的态度?”
荀绲微微皱眉,摇头说道:“水镜先生今日前来,并未提及联姻之事。吾以为,可先与司马徽先生商议,探探李昭的口风,若其无异议,再行定夺。”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是。
如此荀氏与李氏联姻之女也是暂定了下来,正是荀氏八龙之一荀爽女儿荀采。
且看李昭态度。
另外一边,水镜先生得到了荀氏的态度与问话,立即出城来到军营去见李昭。
“侯爷,荀氏已经答应与侯爷联姻了,联姻女子是荀爽之女荀采。”
“这荀采之名,吾亦有所耳闻,才貌双全,实乃佳偶,侯爷以为如何?”
中军大帐内,水镜先生司马徽对李昭拱手笑道。
李昭听到了荀氏回复愿意与李氏联姻,顿时大喜过望,当听到与自己联姻女子是荀爽之女荀采,李昭倒是一愣。
荀采!
他知道这个女子啊,这是个以美貌、聪慧、才艺和忠贞而著称的女子。
历史上,荀采,字女荀,颍川人,东汉名士荀爽之女。荀采聪慧而有才艺。
十七岁时,荀采嫁给阴瑜。
两年后阴瑜去世,荀采不愿意改嫁。但荀爽答应把荀采嫁给同郡人郭奕。荀采趁着旁人没有防备,而后自缢而死。
李昭得知自己将要联姻的荀氏女子竟然是荀氏荀采,就更加满意了。
“即是“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之女,可见荀氏态度,本侯自然应允,此事便由水镜先生告知荀家主,本侯愿意。”
“当然,还有一事劳烦水镜先生与荀氏相商,如今黄巾作祟,扰乱大汉,本侯乃大汉车骑大将军需要经常进攻黄巾,怕是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亲事能否简办、提早?”
李昭一口答应下来与荀采的婚事,不过,却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以战事为由尽快办婚事!
水镜先生司马徽听着李昭答应下来,当即捋着胡须,听到李昭想要趁早办婚事,也是理解李昭责任重大,当即笑道:
“此事便由吾去说!”
水镜先生很快便回复了荀氏,并且把李昭的要求提了出来。
荀绲、荀爽一边喜悦招到李昭这个女婿,也是也明白李昭职责重大,时间并不充裕,当场应了下来婚事简办并且提早。
而三天之后,正是一个黄道吉日。
三日后,李昭迎娶荀氏之女荀采!
这道消息很快在荀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阳翟城各大世家也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水镜先生司马徽趁机拜访钟氏、郭氏。
却是欲趁着这个热度,为李氏子弟李辰与李猛与两族联姻。
……
荀府后院,一间华贵、古色古香的房间内。
数名丫鬟正围绕着荀采,手持精致的妆奁与梳篦,动作轻柔而娴熟忙碌着,为即将出阁的荀采精心装扮着。
荀采身着绣有金色纹的古风华服,深浅相间的紫色调更显其典雅华贵。乌黑亮丽的青丝被高高盘起,发髻间金饰璀璨,绢素雅,摇曳生姿。
丫鬟们先是用细腻的胭脂为荀采轻扫双颊,让她的面容宛如精心雕琢的美玉,更添了几分温婉与娇羞。眉如远黛,丫鬟手持螺子黛,细细勾勒,微微上扬的眉峰透着一丝温婉与端庄。
眼眸明亮而深邃,恰似一汪幽潭,藏着无尽的情思。丫鬟们用特制的眼影粉为她晕染眼妆,从眼尾处渐渐加深,如烟似雾,增添了几分妩媚。
唇色朱红,犹如点绛,丫鬟手持唇纸……
额间,丫鬟用特制的颜料为她点上一颗精致的钿,更添古典韵味,衬托出她的温婉与柔美,仿佛是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仙子,不食人间烟火。
最后,丫鬟为她戴上长长的耳坠,那耳坠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添几分灵动之美。
经过一番精心装扮,荀采整个人焕发出一种令人惊艳的光彩,气质出众,尽显东方古典美人的韵味。荀采静静地坐在镜前,望着镜中那个美丽动人的自己,心中既有一丝羞涩,又有一丝期待。(起点这边彩蛋章,有图!)
这突如其来的婚事砸在身上,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但是身为大家族之女,她早已经明白有些事情,容不得她做主,既然享受了家族带来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那么,也该在家族需要之时,也要为家族奉献。
还好的是,她的夫君是大汉最为优秀的年轻俊杰。
是大汉车骑大将军!
是陇西李氏之主!
同样,李昭以骁勇善战、英俊非凡而著称。
这让荀采多了几分期待,也多了几分羞涩。
“小姐,你真漂亮,武睿侯见了肯定会喜欢的!”
几个丫鬟化妆出来,看着美貌、端庄、优雅的荀采皆忍不住羡慕道。
“说什么呢,羞不羞!”
荀采大羞,却是说道。
几个丫鬟接下来又帮荀采多化妆,多补妆,把妆容固定下来,却是接下来,李昭与荀采的婚事临近了,没几天了。
就在荀氏这边等待嫁女时,水镜先生司马徽拜访钟氏、郭氏也很快给李昭带回来了好消息。
钟氏、郭氏得知李氏愿意与他们联婚,并且知道了李氏在北方的志向,族中缺乏人才,几乎没有什么迟疑,便答应了下来同意与李氏杰出子弟联姻,并给了李氏许诺!
究其原因钟氏、郭氏如此爽快,第一。
李氏如今风头正盛,李昭、李辰、李猛皆已经天下有名气,两人已经封侯拜将,还是大汉高级将领,李猛也是悍勇,封侯拜将必然不是问题,李氏是上好的潜力股,与军中靠山。
第二,还是因为荀氏已经答应了与李昭联姻在前。
同属于颍川世家,荀氏已经认同了李氏的志向,并且榜上了李氏,李氏加上荀氏人才,强强联合,未来定然会越来越强盛,那么,他们搭上了李氏自然是跟着趋势走。
而真正让李昭开心的是,钟氏、郭氏皆承诺了,若是李氏优秀子弟李辰联姻钟氏,迎娶钟氏女子为正妻,李猛联姻郭氏,迎娶郭氏女子为正妻,他们全力都会支持李氏,家中优秀子弟皆可任由李昭挑选。
李昭只感觉钟繇、郭嘉到手了。
立即让司马徽与钟氏、郭氏定下了李辰、李猛婚事。
李昭直接就从钟氏征辟了钟繇为车骑大将军府麾下司马一职千石高官。
钟家主钟迪,也就是钟繇之父,对于李昭的征辟,也让钟繇应了下来。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千石司马已经是高官了,对于辞官在家的钟繇是很不错的招揽。还有因为李辰将迎娶钟迪姿色与才德还不错的五女儿为正妻,也就是钟繇的妹妹。
李辰如今已是大汉镇西将军,狄道亭侯,迎娶钟氏之女做正妻,那么,对于钟氏也是意义重大。
郭嘉也被李昭给点名了,郭氏也是直接放人,因为郭嘉是郭氏旁系子弟,因此,郭氏倒是乐意用来结交李昭,但因为郭嘉年龄还小,才十三岁,正是涨才能之时,李昭大手一挥,让少年郭嘉陪嫁郭氏嫡女一起前往太原学习,就这样有些懵逼的少年郭嘉,颍川小太公也被李昭给包圆了。
除却了这些顶级谋士已经确定的,李昭也主动设宴邀请颍川所有的世家、大族入宴席。
在宴席上,李昭进一步阐明李氏不仅肩负着平定黄巾职责,还有在并州九郡大干一场,屯兵,开垦土地,并欲扶持起与李氏颇有渊源的夏胡族,致力于让大汉与夏胡族和平共立,让大汉万里边境不再有边患的壮志。最后言及李氏虽有雄心壮志,但族中缺少大量的人才,但凡是颍川各族有才之士,李氏皆欢迎出仕,不论是军中,还是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三郡中皆有位置可供颍川才俊们出仕!
李昭如此敞开心扉,招贤纳士,在颍川世家、豪族中掀起巨大的波澜。
同时,其他各大家族,包括陈氏、韩氏、庾氏、辛氏也是明白李氏联姻的荀氏、郭氏、钟氏真正意图,众世家无不震动于李昭的壮志与胃口,当然却也纷纷明白这是家族子弟出仕的大好时机。
宴席上,荀氏、郭氏、钟氏三家与李氏联姻的家族,率先站起来支持李昭。
荀氏中俊杰包括荀彧、荀攸等八名杰出子弟出仕,郭氏家主表态也愿意把嫡系子弟郭图出仕,同时家族中三位子弟。
钟氏除却钟繇,也有四位家族子弟。
荀氏、郭氏、钟氏三族率先带头,陈氏、韩氏、庾氏、辛氏各家倒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让家族一些子弟出仕。
颍川各大家族才俊共计足足二十九人愿意在李昭这里出仕,这还并不包括颍川寒门子弟。
对于这个数字,李昭倒也勉强满意,二十九人,足有十五人来自荀氏、郭氏、钟氏。其他各族却是才出十四人,让李昭有些遗憾,而且这出的十四人,皆是各家质量一般的才俊。
如陈群、辛毗、辛评这些顶级人才,陈氏家主、辛氏家主只是笑笑,并不放人。
显然,随着荀氏、钟氏、郭氏与李氏联姻,三家子弟才是与李氏关系要好,未来前途也是最好,陈氏、辛氏并不愿意让家族优秀子弟去拾冷羮。
李昭收尽颍川世家大族子弟,接下来,便是招揽如戏志才这般颍川寒门子弟,随着李昭告示一封张贴于城门,引起了城中轰动。
告示上言及为李昭为车骑大将军,肩负征伐黄巾重任,但是人才匮乏,车骑大将军开府吸纳人才,但凡认为有才能之辈皆可来出仕,这让阳翟城中寒门子弟纷至沓来,数十名通过选拔的寒门子弟入李昭瓮中。
一时间,李昭麾下顶级谋士、名臣,与大量人才充盈起来。
三天时间,转眼即逝。
李昭在阳翟城买下了一座宅院,上书“车骑大将军府邸”却是为了迎娶荀氏之女荀采的婚房,装扮的张灯结彩,分外喜庆,一场简易的婚事便在车骑大将军府举办。
李昭虽然没有大肆操办,但是这里是荀氏主场,却是围的人山人海,宾客满座。
迎亲队伍从侧门而入,千娇百媚的荀采与李昭行完仪式,送入洞房。
夜幕降临时分。
满身酒气的李昭进入张灯结彩,喜庆一片的后院。
洞房内,红烛摇曳。
(本章完)